秦沈高铁二通道东北的逆袭,真能靠这一列火车?
两千亿大手笔,一次“脑洞”拉通东三省——秦皇岛通沈阳的新高铁,还没动工,已经在舆论场上杀疯了。你说现在高铁多得快比春运的过年票还卷,这秦沈高铁二通道又想折腾点啥?409公里全程350km/h设计时速,辽宁段独揽373公里,动静大得很。有人拍手称快,说东北的新出路可算要通了;也有人嗤之以鼻你票卖不满,车还修得这么急,是赔钱赚吆喝吗?这买卖到底划不划算?修条新高铁,东北真能原地起飞?今天咱就掰扯明白。
先别急着喊真香,咱们撸一下老线路的前世今生。秦沈客专,2003年通车,号称中国高铁鼻祖。说当年它牛掰,一点不夸张,比铁锅炖大鹅还自豪。可现在回头一这老伙计当初“先天不足”——技术受限,极限提速就210km,结果还得跟绿皮车抢着道儿跑,线路上天天“人从众叕”。你说这高铁想撒开腿跑,头顶“限速带”,腿上还拴着沙袋,能不窝火?车厢里乌泱泱的乘客,外加三十多列普通车趴着、横着抢道,各种耽误工夫。
问题还不止慢。站点布局够“魔性”盘锦北站像开了个“坝上锅炉房”,离市区60公里,还不如出租车来得快;葫芦岛北站更绝,890路公交40分钟都飙不到市里。你说买张高铁票,体验“荒野求生”?秦沈客专本来是想搞点“腾飞”,结果站点选得跟闹着玩似的,经济带动硬是成了“通勤谜案”。至于什么东北经济圈串联、京哈通道闭环,目前都还是挂在墙上的“大饼”,看得着,够不着。
那咋办?新通道号称药到病除。支持派拍胸脯老秦沈是“老牛拉破车”,二通道插上高铁翅膀,全程提速350km/h,沈阳到秦皇岛1.5小时,甩老线路两条街。有人的地方有江湖,老百姓自然关注的不是几条大动脉国际梦想,而是自己买票方便不方便——盘锦南北打通,锦州南北直接走联络线,葫芦岛新东站还接轨地铁,想到市区不用再“驮大包,跨大野”。
也不是啥好事大家都扑上来抢。反对派痛批,这是“豪华版重复造路”,京沈高铁现在都不饱和,你多修一条,票都卖给谁?就是“花巨款修双份高速,结果一辆车都不多”。东北本来人口就“薅完羊毛剩三根”,“吸粉”到啥时候?还有人心疼生态,说啥高铁选桥隧模式,是怕祸害辽西走廊,“绿色发展”总算没让人太糟心,但也没人保证全程无灰尘。
其实单靠争论难分胜负。你说乘车体验,肯定新线香;看财政压力,辽宁掏589亿,投进去能回本几时?再说搞经济,沈阳汽鞍山钢铁搬货确实顺路,可东北人口能不能因为多修条高铁就“风卷残云”返乡创业,还是个大问号。东北经济“定海神针”是高铁吗?这账还真得慢慢算。
等一堆专家、老板、普通乘客都吵累了,负责人也隔三差五出来“泼盆凉水”——新线路修是修,可不光是为眼前的客流,而是着眼长远的交通布局。你说现在票没卖满,以后说不定一夜爆火;高铁不是出租屋,说搬家就搬家。辽宁出钱多,是因为天津口儿联通后,整个环渤海经济带能成闭环,不是小打小闹。
嘴上说得挺美,现实呢?高铁站远如天边,城市配套还得多少年?经济转型说了十年,又能等几轮人口流失?很多人懒得再激动了。“反正修是你修,赔钱是国家赔,咱们看个热闹呗。”主流舆论慢慢归于平静,期待与忧虑并存。身边的出租车大哥“高铁?远啊,拉过去比我送人上机场还费油。”葫芦岛小老板“哪天坐得起天天看城轨修得稀碎。”大家把信仰交给了时间,嘴里吐槽,私底下其实早偷偷盼着能便捷点,再不济能炒个房也不错。
正当一切都像被鲜花和板砖打得差不多,突然出现了惊天反转秦沈二通道不是东北的“包袱”,而是入关新铁命脉。为啥?之前不管你咋跑,从东北南下,必须拐进北京“排大队”,一到节假日就堵得脑瓜子疼。新通道一修,借天津“借道南下”,东北连通长三角珠三角,撸起袖子直接插队,甩开入关老“肠堵”。这不是修重样,而是关键卡口打通,战略意义别太大。京哈、沿海通道一闭环,东北对接全国经济“变被动为主动”,曾经入关难,如今“一键秒达”,给整个东北带上了新皇冠。
咱都知道,交通就是“经济血管”。你蒙着眼一堆客流数据,其实背后都是人流、货流、信息流。不信你上海靠长三角高铁网,珠三角直接通全国,那经济弄不好才怪。东北老是抱怨没出路,现在自己修条高铁“动脉”,摆明了是要抢回一线“活儿”。你问金主为什么愿意砸589亿进去?有胆量也得有算盘,人家看中的是产业转移、就业机会、要素流通。一旦高铁网络成型,沈阳汽车今儿接上海、明儿供珠三角;钢铁要去外地,半夜发车早上到家。更别说高铁一响,沿线小城市房价、商业圈件件见红,没点眼光还真瞅不出来。
那些张嘴闭嘴就说“运力闲置”的,自己去买个票试试,假期晚上黄金时段,分分钟站票都抢不到。东北以前被人口“割韭菜”,现在高铁一通,资源回流不是白日做梦。别说啥“高铁就能逆天改命”,起码让年轻人回家方便了,愿意留个脚印,不再是“买不到票,回不了家”的酸爽。
热闹是热闹,问题也没少表面上东三省“永动机”终于上油,潜藏的危机却才慢慢浮出水面。新高铁一开通,老的线路会不会更冷清?配套的巴士、地铁要跟上不?不然你一大早出站,天荒地老找不到公交,谁还乐意?总投资跨度那么大,三省分担,有没有财力一口气撑到底?万一中途再遇点金融风暴、人口继续减少,收不回成本咋整?这年头“高铁债”不少城市都在负重爬坡,东北有啥独家“回血”秘方?
还有分歧更大有人觉得线路、站点又一次变成地方政绩工程,大家疯抢站点,结果搞得“鸡犬不宁”。本来高铁可以串珠成链,结果一落地就给“扯成零碎”。东边站在荒滩,西站进了老林,地铁站换乘又少得可怜。高铁通了是真好,可落地执行全看地方交通部门的办事效率。万一又是“修得快,开得慢,管得松”,到头来还是“做大蛋糕,谁都没吃饱”。
再说环境压力,说是“桥带路”为了生态,真能做到一尘不染?工程大队围着辽西走廊拱来拱去,生态敏感区“抗住了”还好,要是哪处生态出篓子,修到一半难不成“打道回府”?地方配套、生态保护、经济拉动,样样不易,东北人民这回盼的不是修高铁的那一刹那,而是通车后3年、5年的真效果。
这高铁修不修、划不划算,全看你怎么看。有人说这是东北脱胎换骨唯一出路,也有人觉得这钱砸下去就图口“交通红利”的彩头。站在反方的角度,不由得想夸一句你们高铁是厉害——投资大、速度快、站远、票难买,“高冷”得像天边的星星。可真要落到实处,咋还有这么多人吐槽站点拉得老远?群众盼的是交通便利,不是“高铁抓阄”;要是能把配套交通、票价服务、最后一公里都整明白,东北老铁才真心感激涕零。纸上谈兵说闭环、经济带,一到下雨打伞就没公交,你说尴尬不尴尬?
高铁是好东西,可别让它变成“看得见的希望,够不着的未来”。真希望三省一心,高铁通了,沿线老百姓也能顺着这股劲头,把身边的小日子折腾得红红火火。把盘锦的石油、锦州的海鲜、沈阳的汽车趣多多地搬上高铁,新路不光是“铁龙”,更该成为家乡腾飞的“希望号”。
网友支招说,哪里有高铁,哪里就有发展。那要是咱票还是买不上、站还是下不来地铁,东北是不是就真得靠一根高铁“吊命”了?到时候投资打水漂,谁来负责?或者说,修高铁能不能真把人才、企业、人口都拴回来,东北原地逆袭?欢迎你们各抒己见,留言扎堆吵起来——你信“高铁拯救论”还是觉得这只是新时代的“面子工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