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选购二手电车记:空间与沪牌的双重考量
去二手车市场。四个人。一辆能满足我们所有需求的车。
电车。沪牌。大空间。 这三个词成了我们看车的铁律。
老板听罢需求,眼里闪过“懂了”的神色。他走向停车场。手指划过几辆车的引擎盖。就是这几款。外形过得去。内饰不显旧。重点是——后备箱真大。
放下管子?没问题。装施工设备?绰绰有余。
价格牌在阳光下有些晃眼。两万多。三万多。四万多。比预想中温和。心里那根紧绷的弦,松了。
那辆四万二的。2018年车。跑了九万多公里。电池还能撑三百公里。另一辆四万五的。里程少三万公里。同样续航。价格都在射程范围内。
这个时代真好。只要预算清晰。总能找到对应的产品。我们互相看了看。眼神交换间。共识在无声中达成。
还看别的吗?同事问。
不看了。我摇头。二手车没有完美选项。只有合适解。 花两小时在路上。看车只用了二十分钟。效率有时就是如此——知道要什么。遇到。价格合适。就够了。
回程车里很安静。大家都在算账。经济账。实用账。时间账。
这次购车经历让我想到更多。在上海。一辆能上绿牌的电车。对中小企业意味着什么?是路权。是成本。是效率。那些补贴政策——嘉定区补一万。市级再补一万——都在降低我们的用车门槛。
选择二手电车。更像一种务实主义。我们用三万多块钱。买到了路权。买到了空间。买到了接下来几年的运输保障。电池衰减?确实有风险。但三百公里的续航。对我们市区范围内的业务。够了。
有时候。最适合企业的车。不是最贵的。不是最新的。而是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我们选的不是车。是一个移动的工具箱。一个能装下生计的空间。在上海这座对燃油车苛刻的城市。那抹绿色牌照。就是通行证。
回到公司。开会。决策。很快通过。
这次购车像一次缩影——明确需求。快速匹配。务实决策。 这或许就是中小企业生存的智慧。不追求最优解。寻找最适解。
车很快会到位。它将载着我们的工具。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完成它的使命。而我们。已经奔赴下一个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