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 YU7 的购车风波在车友圈炸开了锅。
要说这车有多火?发布当晚 3 分钟订单破 20 万,1 小时飙到 28.9 万,直接把服务器都挤得直 “喘气”。
可谁能想到,这场看似热闹的购车狂欢,背后竟藏着让人瞠目结舌的操作 —— 新车还没到手,就先成了二手车。
尽管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消费者抱怨没有抢到现车,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闲鱼上已经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小米YU7转让订单,声称可以在今年内、甚至最快一两个月便可提车。
以“小米YU7订单”为关键词在闲鱼上搜索,显示相关帖子数量已超千条,仅北京区域相关帖子就超200条。这些发布人很多都表明自己是“首批”,可以“快速提车”。
展示的订单多数是半分钟内抢到的,但有些并未锁单。
在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上,溢价转让YU7的订单随处可见,最高转手价格达到2万元。“标价1.5万元,最低转让价1万元。”
一位闲鱼卖家自称自己并非是黄牛,而是SU7车主,此次转手订单,纯粹是出于好奇心理,“听说很难抢到现车,我就试了一下,居然订到了,这也是个赚钱的机会。”
还一位网友爆料,自己刚下完单,就接到了黄牛的电话。对方上来就甩出 4000 元定金,就为了锁定他那台 Max 版本的订单。要知道,这 Max 版本之所以这么抢手,就是因为交付周期相对明确,不像标准和 Pro 版本,交付时间就像开盲盒,短则 14 周,长的离谱,竟然要等 56 周!这对于那些心急提车的消费者来说,多花点钱从黄牛手里买个 “准现车”,似乎成了 “最优解”。
可这里面的门道,可没那么简单。小米官方有个规定,订单一旦锁定,车辆登记主体信息就不能随便改了。就算你想转给家人,也得是直系亲属才行。这就导致大部分的订单转让,都只能通过过户的方式完成。也就是说,消费者满心欢喜提回来的新车,在法律意义上已经是一台二手车了。有网友无奈吐槽:“别人买车是越开越顺手,我买车是刚到手就贬值。”
那么问题来了,小米为什么要设置这么严格的转单规则?有人猜测,这或许是小米为了防止黄牛恶意炒作,保证真实用户的购车权益。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条规则反而成了黄牛牟利的 “帮凶”。因为过户虽然麻烦,却不影响车辆的正常使用,这就给了黄牛可乘之机。他们低价收购订单,再高价转手,利用消费者对交付时间的焦虑,轻松赚取上万元差价。
说到交付时间,这也是黄牛炒作的关键。小米 YU7 的订单分为标准、Pro 和 Max 三个版本,其中 Max 版本因为交付周期相对明确(部分黄牛宣称年内就能提车),成了市场上的 “硬通货”。而标准和 Pro 版本,交付时间却像开盲盒一样,最短 14 周,最长竟然要等 56 周。这种不确定性,让不少心急的消费者甘愿多花点钱,从黄牛手里买个 “准现车”。
一位黄牛表示,目前只收“准现车”YU7 Max版本,因为标准版本和Pro版本的交付周期尚未确定,难以确认是否能年内提车。目前给到车主的溢价是4000元,但转卖出手的价格则高达1.7万元。
除了黄牛炒作,小米 YU7 的火爆背后,还有一套精心设计的营销组合拳。发布会上,雷军亲自站台,用激昂的语气介绍新车的各项黑科技,从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到端到端辅助驾驶系统,再到天际屏全景显示系统,每一项都戳中了消费者的痛点。
线下 4S 店的销售们更是把饥饿营销玩到了极致。有网友分享自己的购车经历,刚一进店,就被销售围了个水泄不通。“晚订就没车了!”“现在订还能抢首批车主权益!” 各种催促声不绝于耳,让人感觉不赶紧下单,就像错过了几个亿似的。再加上小米本身的品牌影响力,以及 25.35 - 32.99 万元这个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比同级别竞品低了 3 - 5 万元,想不火都难。
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种 “爆款思维” 虽然能快速打开市场,却也隐藏着不小的风险。
首先是产能问题。3 分钟 20 万的订单量,已经远远超出了行业的正常水平。即便按照 10% 的退订率来算,最终的交付量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小米不能及时提升产能,很可能会出现像某新势力品牌那样的交付危机,引发大规模的用户投诉。
其次是质量品控。在车圈流传着一句话:“爆款车更容易出问题。” 因为生产节奏过快,很容易在细节上出现疏漏。小米此前推出的 SU7,就曾因为智驾系统的一次事故,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次 YU7 的交付量更大,品控压力可想而知。
这场购车闹剧,也让我们看到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些乱象。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车企们各种营销手段层出不穷,饥饿营销、订单炒作,把消费者弄得晕头转向。而黄牛们则趁机钻空子,大发横财。对于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买车可不是小事儿,可不能被这些营销套路和炒作冲昏了头脑。
只是希望小米能处理好产能、质量这些问题,别让消费者等太久,也别让黄牛太嚣张。
毕竟,汽车市场的竞争,笑到最后的,还得是靠产品实力说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