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出去吃饭,我都能感受到手机屏幕上的导航画面变得更流畅了点。刚才碰巧和朋友聊起新OTA升级,他还打趣说:这次系统升级搞得跟变魔术似的,导航反应快多了。我估算,超93万车主中,实际升级完成率可能在80%左右(样本少,不确定多大比例是真正跟上了)。
这让我想到同价位的几款车,比如某国产SUV和某日系紧凑SUV,虽然都标配导航,但实际用起来差别挺明显。前者操作界面更智能、反应更快。而后者偶尔还是卡个几秒,似乎软件还没完全跟上硬件节奏。为什么?大概是供应链上,芯片和软件协作还没完全到位吧。
我原先以为OTA就像手机刷个系统那么简单,结果发现背后供应链的博弈早就开始了。就像组装一块乐高,某个螺丝没紧好,整个体验都能乱套。厂商得应付不同硬件版本、不同车龄、不同地区的车主,调试难度极大。换句话说,硬件差别带来的软件调优成本,远远比我想象的高。想想吧,一辆车里面那些传感器、芯片,差个几颗,调试就像换个零件那么简单?其实未必——零件多了,调试随之复杂。
面对这次类人进化的ADAS,我有点看走眼了。原以为只要硬件够好,软件到位就差不多,现在才发现,真正难的还在后面。怎么才能让系统平滑、稳定地进化?答:要不断训练系统,就像养宠物那样。它得学会惯你的驾驶风格,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刚才翻了下笔记——车道偏离灯提醒还是偶尔亮,可能是算法还在调试状态(这段先按下不表),但这说明,技术在不断迭代,不是硬件摆在那里就完事。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领航辅助的激活条件变宽了,理解起来很合理,毕竟在复杂场景下手动干预还是麻烦。但我会问:这会不会让驾驶员变得太依赖系统?我心里也清楚,似乎软件越智能,驾驶越放松,可能也会带来风险——出了状况,用户反而更难接受啊。
其实我一直嫌麻烦,觉得整车系统折腾半天,还是得自己多留个心。但你说,车位到车位2.0这功能,真拿捏得挺细心。让我想到自己的停车惯:等灯亮、手脚忙乱时,系统还能帮我一把,省了不少心。那精准到车位级的导航,要不要说其实复杂度不高?毕竟,车辆位置感知、周边环境变化,本质就是个感知融合的问题,就像你在家做菜,料都在盘子里,加点盐就行。
我多次质疑:这背后得依赖多少传感器?感知误差会不会影响决策?其实不然,系统会在动态调整,是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就拿泊车来说吧,遇到行人、障碍物时,路径还能智能修正,像踢足球时,突然看到有人跑出来,脚下一变,球也应着偏了。这个博弈,看似简单,但后面其实是大量神经网络、算法在支撑——不过用生活比喻,可能就是你在踢球,门卫突然跑过,要你马上变向。
我没细想过的一点:是不是我们对智能驾驶要求太高了?实际就像让一个司机即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光靠算法怎么可能都完美?有人说得对,汽车软件还只是个刚开始成熟的孩子。之前有遇到过一句话:软件越聪明,耐心越差,越容易出错。
但我知道,软件演进的核心还得靠用户反馈——像我这样反复试错、提意见的用户。比如可见即可泊,我觉得挺实用,但用久了,会不会觉得,哎,又多点操作,其实是更智能带来的惯变迁。其实就算不用多想,这种体验让人觉得便利,但口袋里那个随叫随到的虚拟助手,总给我一种随时监控你的既视感。
临场小计算:一台车每年油耗按9L/百公里算,6元/升,百公里油钱也就54元。加上OTA在线升级,每次花费其实不多,但心里总觉得,技术越智能,维护成本也在不断累积——这成本或许比油钱还大呢。
我认识一朋友,开了多年老车,修理工开玩笑说:你这车技术再升级,开着还跟我当年几十年前那辆一模一样。唉,汽车硬件老了,就像人一样,外表不变,内里其实在慢慢腐蚀。
不知你们有没有觉得,随着科技的进步,车变得越来越会聊天,但制造起来却越来越难。未来会不会出现那种,车和车、车和人都能无缝沟通的架构?这个问题让我时常困惑。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用户最关心的还是操作是否方便、升级是否可靠。我倒是挺期待那天,开个车,系统会主动提醒我:嘿,你可能偏离路线了,要不要我帮你调整?这算是贴心还是监控呢?——但没细想过。
细细一想——一部车的成长,就像人一样,要不断学、适应。待会儿开车出门,路上看到那辆陌生的车牌,就像看到一个新朋友,未来它会不会学会和我一样躺平加油、悠哉
这个开放的问题留给你:你觉得,未来的智能汽车是越智慧越自在,还是越依赖越惶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