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4到2025,大众用17张答题卡回答时代的挑战

从1984到2025,大众用17张答题卡回答时代的挑战-有驾

422日晚上,2025大众汽车集团媒体之夜结束后,“大众中国”官方社交媒体发布的第一支视频,不是高管讲话,也不是发布会“切片”,而是“幕后直击”——向外界展示了活动现场那些令人震撼的舞蹈的排练过程。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毕竟相比于“内卷”这样的流行语,它实在是太过于老旧。就像是当汽车发布会也逐渐走向一个人撑满全场的“科技”模式,连歌舞表演都被认为是过时的。

但大众汽车集团用三款大众汽车品牌本土研发智能概念车,以及奥迪品牌量产新车,诠释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意义。

而在“幕后直击”视频里,大众汽车集团全球活动传播经理Christian Genz这样说道:“科技以人为本,正因如此,我们需要真人演员站上舞台,真实地去传递信息,若缺失了‘人‘,技术便失去了意义。”

原来艺术如此,造车亦如此。

从1984到2025,大众用17张答题卡回答时代的挑战-有驾

时代的思考,大众回答

2025上海车展前半个月,大众中国在微博上线了一个主题活动:大众请回答。

这个使用了祈使句的主题,改变了大众与互联网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区别于大多数车企“我不要你想你,我只要我想说”式的饱和营销,大众给了时代一个向她提问的机会。

毕竟,过去一年“卷老板”在汽车行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但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大多流量大于内容,甚至很难说摆出与网友互动聊天的姿态,对建立品牌认知到底有多大帮助,毕竟反例都能轻松举出不少。

从1984到2025,大众用17张答题卡回答时代的挑战-有驾

Christian Genz在视频里还说了一句话:“艺术必须承载信息,我们拒绝‘为艺术而艺术‘的浮夸形式,也不想让艺术只是单纯的艺术。”

车企的营销、传播同样如此。

《请回答1988》之所以可以成为高分韩剧,因为它不仅建立了一种观众与作品的互动,也让观众在观看作品的过程中,能够与自己的生活、情感产生“化学反应”,以及对比当下痛点,向那个时代的致敬与怀念。

同样,“大众请回答”,在这个比嗓门、比流量的时代里,给了大家一个可以思考与提问机会。

于是,十多天时间里“大众请回答”收获了3000万的阅读量,13.4万的讨论量以及23.3万的互动量,评论区收获了相当多的对于大众的好奇、关心、甚至是焦急。

从1984到2025,大众用17张答题卡回答时代的挑战-有驾

不做流量“轰炸”,但给予用户发声的机会,“人民的汽车”深谙人民战争的意义。

而大众集团用17个答题卡,回应了时代对于大众如何转型、如何“在中国,为中国”、如何与用户共赢,以及“八卦”的提问。

很多问题是相当直接的,比如大众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为何“跳票”这么久?比如“车海战术”不怕自家车型价格内卷吗?

过去几年,对于大众来说的确处于转型调整的阶段,两年半投入约500亿元人民币,与地平线合资成立酷睿程研发智能驾驶,在合肥建立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统筹本土智能电动车研发,与小鹏合作开发产品与电子电气架构……动作的确很多,但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言,产品的落地才意味着一切。

但还是那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没有过去几年的投入与积累,我们也看不到像ID. EVOID. ERAID. AURA,以及奥迪E5 Sportback这样的产品,也不会有这样令人期待的“聚势而出”。

从1984到2025,大众用17张答题卡回答时代的挑战-有驾

我们也看到了大众汽车品牌在各个合资公司的“独立”,越来越拥有鲜明的性格,以面向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总有一款大众车适合你。

网友的提问里,还有好奇大众实验室里有哪些奇怪的道具?以及大众的电池安全到底如何?

上海车展前,行业过往“喧闹”的回归,其实也让很多用户开始重新关注“看不到的品质”。事实上,大众选择花费上亿元的成本做实车碰撞试验,花费以年计的时间完成耐久性测试,用比国标严苛得多的企业标准衡量安全,而且不把它们作为营销的噱头,是对用户的负责,以及对造车价值观的坚守。

当然,还是会有很多人觉得,你说这些,对于现在卖车也没啥帮助。在当下的汽车圈里,这种“无力感”可能普遍存在,每个人都感同身受,但每个人的选择又有所不同。

所幸的是,包括大众在内的众多跨国车企,在拼命本土化实现中国速度的同时,依然选择坚守“无力感”。而最近市场稍稍冷静,开始回归对安全、品质、价值的强调,证明了这些历经数十年,甚至百年发展的企业,在风浪中坚持的正确。

大众,始终与中国“共舞”

41年前,1984年的上海没有互联网与社交媒体,但大众回答了中国对于如何实现汽车工业现代化和生产技术国际化的提问。

很多人觉得当下汽车行业的变革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但相比于41年前,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在手工作坊般的工厂里,建立一个合资企业,造一辆现代化的轿车,至少如今我们确定的,是电动化、智能化的未来。

从1984到2025,大众用17张答题卡回答时代的挑战-有驾

行业变革意味着机会,但也可能是“投机”,有人为了圈钱、有人为了卖车、也有人为了做百年车企,目标不同,路径当然不同,但在以周、以月计算的周期里,它们所呈现出的结果可能是与普遍认知完全不同的。

而大众选择的,和41年前一样,是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持续做出贡献,是为用户实现那个“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梦想。

就连何小鹏都在多个场合反复表达过,大众对于产品标准、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让小鹏汽车受益匪浅。

当行业高喊着“倾听用户声音”却蒙眼狂奔的时候,当“手撕500万,脚踩1000万”的时候,用户利益的守护,以及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靠谁指引?

这是大众集团在中国一直坚守的事情。

从1984到2025,大众用17张答题卡回答时代的挑战-有驾

通过本土化的研发合作,大众让小鹏、地平线、中科创达、大疆、Momenta等等本土企业有了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可能,就连华为,其实都在与奥迪的合作中积累了在燃油车架构上开发智驾的经验与能力。

41年前一样,大众依然是那个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有所不同的,只是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CEO贝瑞德(RalfBrandstaetter)开始学着像北京老大爷一样,拿起毛笔沾水在地上写下了“创”字。

从1984到2025,大众用17张答题卡回答时代的挑战-有驾

四十年前,大众开创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新时代,推动了产业链和技术能力的发展,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创造了大量的纳税与就业岗位;如今,大众又同样开创了合资的新模式,通过完全本地化的变革,获得了更快的研发速度和更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同时也让中国企业可以搭上国际化的快车。

这背后,不变的是大众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尊重。

17张答题卡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很有意思:大众为什么舍不得燃油车?

大众给出的答案是:对很多车主来说,燃油车不仅是出行工具,还是机械浪漫、文化符号,更与大家的生活和记忆紧密相连。对集团来说,我们的选择源自用户的需求。目前我们推出的全新燃油车不仅更加高效,也兼顾了各项智能网联功能,为追求科技的用户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如果没有“大众请回答”的机会,或许互联网上关于燃油车的讨论是“失语”的,即便依然有接近半数的新车消费者选择购买燃油车,即便新能源车里也有接近一半带了发动机,但内燃机的技术演进以及燃油车的智能化迭代,一度是停滞的。

从1984到2025,大众用17张答题卡回答时代的挑战-有驾

但大众一直以来都没有放弃这个市场,并通过发动机技术的迭代和车辆电子电气架构的换新,让燃油车用户也同样可以享受智能时代的红利。而大众自身,也同样是技术的受益者,EA211发动机轻松变身“增程器”,带给用户更好的用车体验。

贝瑞德说:“市场竞争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这意味着耐力与策略,比一味的爆发力更加重要,你需要在更长的时间和路程里合理地储备体能,巧妙地利用环境与战术,而在冲向终点的时候,你也能比竞争对手拥有更强的起势能力。

但和跑步本身不同的,是市场竞争并没有终点,你当然不可能一直保持领先,但足够的能量储备,总会帮助你在需要追赶和超越的时候,实现目标。

大公司视点

17张答题卡中,还有网友关心大众香肠的故事、奥迪“灯厂”名号的来历,以及如何开上保时捷……

一家企业的转变,往往是见微知著,不需要太多的宏大叙事,而是全新的产品摆放在上海车展的展台之上;是以往隐藏于幕后的大众员工走向前台,在直播中分享着他们在这家企业数年时间的观察和理解;是直面网友“奇奇怪怪”的好奇心,把企业的多元展示给外界。

为什么大众可以是众多跨国车企中,面对中国市场变化最快做出调整并且最坚定布局本土化的?其实原因就在于这些细节的改变。

随着上海车展公众日的开始,社交媒体发帖里,最“拥挤”的展台不只有中国品牌,还有大众、奥迪,而这就是中国市场给大众的回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