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机构狠批中国车,全触屏设计过度智能,反被吐槽太愚蠢

最近,一篇标题挺唬人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开来,说的是外国权威机构怎么批评咱们中国车,核心观点就是车里那块越来越大的触摸屏,既不安全又很“愚蠢”。

文章里举了各种例子,比如下大雨手忙脚乱找不到雨刮器开关,还引用了国外的报告和安全评级,最后讲了个车主夏天被大屏“罢工”关在车里热成“蒸笼螃蟹”的故事。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不少人看完都觉得心里没底,感觉咱们引以为傲的汽车智能化,好像一下子成了个笑话,甚至是个危险品。

外国机构狠批中国车,全触屏设计过度智能,反被吐槽太愚蠢-有驾

不过,咱们看待一个问题,不能只听一面之词。

尤其是当这涉及到咱们国家发展得正红火的一个重要产业时,更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块大屏,真的就是洪水猛兽吗?

所谓的“外国权威”,说的话就一定得全盘接受吗?

今天咱们就换个角度,好好聊聊这事儿。

首先,文章里提到了两个听起来很厉害的机构,一个是J.D.Power,一个是欧洲的Euro NCAP。

先说J.D.Power,它是个做市场调研的公司,它的报告确实显示,车主对车机系统的抱怨很多。

但这可不是中国车的专利,你放眼全世界,无论是传统的汽车巨头奔驰、宝马,还是美国的特斯拉,只要是搞智能化,车机系统出问题,比如卡顿、操作逻辑不顺手,都是普遍存在的“成长的烦恼”。

这就好比智能手机刚出来那会儿,哪个牌子没被用户吐槽过卡、发热、死机?

把这个全球汽车行业都在面临的转型期阵痛,单独拎出来安在中国车头上,说这是中国车的问题,多少有点不太客观。

外国机构狠批中国车,全触屏设计过度智能,反被吐槽太愚蠢-有驾

再来看欧洲的Euro NCAP,这个机构确实说了,从2026年开始,如果车子把转向灯、雨刮器、双闪灯这些最要紧的功能都集成到触摸屏里,就拿不到最高的五星安全评价。

这个规定听着很严厉,但我们得看清楚里面的门道。

第一,这是2026年才开始实行的新标准,是一个未来的规范,用未来的尺子量今天的脚,本身就不太合适。

第二,它针对的是少数几个最核心、最直接关系到应急安全的功能。

这恰恰说明,行业监管正在变得越来越精细和成熟,它不是要一棍子打死触摸屏,而是要划出一条安全的底线,告诉所有车企,哪些东西为了安全,最好还是保留实体按键。

这是一种规范和引导,而不是全盘否定。

汽车发展一百多年,安全标准也是一步步完善起来的,现在对智能座舱提出新要求,是行业进步的表现,而不是倒退。

接下来,咱们得聊聊那篇文章里最核心,也最有迷惑性的一个观点:实体按键能“盲操”,触摸屏不行,所以触摸屏更危险。

这个说法在几年前或许还有道理,但在今天,尤其是在中国的智能汽车上,这个观点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为什么这么说?

外国机构狠批中国车,全触屏设计过度智能,反被吐槽太愚蠢-有驾

因为它故意忽略了一个已经成为中国智能汽车“标配”的杀手锏——智能语音控制。

想象一下文章里描述的场景:外面下着瓢泼大雨,视线模糊。

按照老观念,你要么腾出一只手去中控台上摸索雨刮器的实体拨杆或按钮,要么就得在屏幕上划拉。

但现在呢?

对于一个开着主流国产新能源车的车主来说,最安全、最快捷的操作是动动嘴:“你好,小迪,把雨刮开到最大。”或者“小爱同学,打开前挡风玻璃除雾。”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眼睛需要离开路面吗?

不需要。

你的双手需要离开方向盘吗?

也不需要。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盲操作”,一种比手动盲操更高级、更安全的交互方式。

咱们国家的车企在语音技术上已经“卷”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外国机构狠批中国车,全触屏设计过度智能,反被吐槽太愚蠢-有驾

从最开始只能识别简单指令,比如“开空调”“关车窗”,到现在已经能理解复杂的、连续的、甚至带点口语化的指令。

你可以对它说:“我有点冷,顺便把副驾驶的座椅加热也打开,再放一首节奏感强一点的歌。”车机能完全理解并执行。

这种“可见即可说”的能力,意味着屏幕上几乎所有的功能,你都可以用嘴来控制。

当驾驶员的注意力和双手都能被彻底解放出来,专注于驾驶本身,这带来的安全性提升,是实体按键无法比拟的。

所以,当我们还在纠结手指是该“按”还是该“摸”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跨入了用“说”来解决问题的时代。

把这种进步说成是“愚蠢”,实在是有点看不起科技的发展了。

最后,再说说那个“降本增效”的说法。

文章认为,车企用大屏替换实体按键,是为了省掉开模具和设计按键的钱,是一种偷工减料。

这个账算得太简单了。

表面上看,一块屏幕的硬件成本,可能确实比一大堆零散的按键模块要低。

外国机构狠批中国车,全触屏设计过度智能,反被吐槽太愚蠢-有驾

但这种算法,完全忽略了智能座舱背后巨大的软件和研发成本。

一块能流畅运行、能处理复杂语音指令、能实时更新地图和娱乐内容的大屏,它的背后是一颗高性能的车规级芯片,比如现在主流的高通骁龙8155芯片,单颗成本就不菲,最新的8295芯片就更贵了。

为了让这套系统好用,车企需要养着一个几百甚至上千人的软件工程师团队,没日没夜地写代码、做优化、修复漏洞。

这些工程师的工资,这些长年累月的研发投入,是一笔天文数字。

所以,车企不是在“降低成本”,而是在“转移成本”,把过去花在机械制造上的钱,更多地投入到了软件开发和芯片技术上。

这就像我们不能说手机厂商不用实体键盘是为了省钱一样,因为它们把更多的钱花在了屏幕、处理器和操作系统上,这是一种产业升级。

至于维修成本,确实,换一块大屏不便宜,但这和当年换一个智能手机屏幕也很贵是一个道理,是高科技零部件本身的价值体现,而不是车企故意设计的消费陷阱。

总而言之,汽车的智能化、座舱的数字化是一场席卷全球的革命,就像马车被汽车取代、功能机被智能手机取代一样,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走一些弯路,都是非常正常的。

中国汽车产业在这场变革中,扮演的是一个积极进取、大胆探索的“急先锋”角色。

我们率先把先进的语音交互、人工智能带入车内,给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

或许在一些细节上还有待完善,但把这种探索和引领,简单地贬低为“愚蠢”和“倒退”,不仅有失公允,也暴露了某些观察者对这场技术革命的深度和广度缺乏真正的理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