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车里那个大屏幕,就巴掌大的那块玻璃,前两天突然给我发了个“红包”,红底白字弹出来,差点没把我送走。
上面写着:“您的座椅加热服务已过期,续费仅需每月50元。”
我当时握着方向盘,脑子里就一个念头:这车是不是成精了?
它还知道天冷了该跟我收“取暖费”了?
我掏钱买车的时候,销售可没告诉我这座椅是“共享”的。
配置单上白纸黑字写着“前排座椅加热”,那是我花钱买的硬件,实打实的电热丝就铺在里头。
现在我居然要为我自己的东西按月付费,这跟绑匪有什么区别?
绑匪还是一次性买卖,这简直是把我当成长期饭票了。
这哪是买车,这是请回来一个“电动爹”,还得好生伺候着,月月上供。
这股子熟悉的馊味儿,一下子把我给呛回了十年前。
那时候国产手机还没现在这么“高端”,个个都自称是屠龙少年,要从苹果、三星这些恶龙手里拯救我们这些劳苦大众。
我们当时也真信了,觉得国货之光终于照进了现实。
大伙儿勒紧裤腰带,把省下来的钱一张一张投了进去,硬是把他们捧上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八成的铁王座。
然后呢?
少年长出了龙鳞。
当初说好的“为发烧而生”,后来烧得是我们这些用户的钱包。
几年前的库存芯片,随便改个名就敢塞进新手机里卖三千,这叫“打磨神U”;高端旗舰更绝,今天偷偷给你换个便宜马达,明天屏幕供应商玩抽奖,美其名曰“不同批次,体验一致”。
价格嘛,一路向北,绝不回头,高得能让苹果都自愧不如。
搞得我们现在是,以前没钱买苹果,现在没钱买国产。
光在手机上割还不过瘾,人家要搞“生态”。
一个贴牌的手机壳,敢卖三五百;一副耳机,价格直逼手机。
最绝的是充电器,打着“环保”的旗号,直接从盒子里给你拿掉。
想要?
得加钱另买。
你问他为什么,他一脸无辜地告诉你:“亲,为了您的安全,建议使用原厂配件哦。”
你看,连你的人身安全都给你考虑到了,多周到。
这套在手机圈里玩得炉火纯青的组合拳,现在被这帮新造车的天才们,像素级复刻到了四个轮子上。
而且他们胆子更大,毕竟汽车这东西,消费门槛高,用户没那么容易“换一家试试”。
你以为你在4S店里买的是一辆智能汽车的所有权?
错了,你买的只是一个“硬件平台”的长期使用权。
人家压根就没想过跟你做一锤子买卖。
电池给你留一手,锁个20%的电量,想解锁跑长途?
交钱。
大夏天想在进车前远程开个空调?
这个月会员续一下。
至于那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完全自动驾驶”,更是个按年收费的昂贵订阅服务,一年一两万,比我当年养一台油车一年的油费还贵。
这不叫OTA升级,这叫“远程勒索”。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那些所谓的“原厂精品”。
一个根本不存在引擎的电动车,给你卖几万块的“引擎盖”装饰板;一个塑料纸巾盒,烫个自家logo,卖你大几百。
这卖的不是产品,是信仰,是筛选,是看谁的钱更好骗。
这套玩法最阴险的地方在于,它把一个原本属于你的“资产”,悄悄置换成了一个需要你持续投入的“负债”。
以前买台车,落地那一刻起,除了加油保养,它就是你的马,任你驰骋。
现在的新能源车,更像是个脾气古怪的房东,你只是个租客,忘了交钱,它随时能给你断水断电,让你在路上寸步难行。
当然,他们会把这事儿包装得很好听,叫“软件定义汽车”,叫“服务创造价值”。
听着是挺美的,但主动权在谁手里?
今天他能OTA给你增加一个新功能,明天就能OTA把一个免费的功能变成收费的。
消费者就像砧板上的肉,毫无还手之力。
我有时候会恶意地揣测,这帮人是不是还憋着什么更损的招。
毕竟,现在整个市场还处于群雄逐鹿的阶段,他们都敢这么玩。
要是真有一天,让他们一统江湖了,那会是什么样?
是不是到时候踩油门按里程收费,踩刹含泪刹按次数收费?
方向盘转向超过30度,还得另外买个“大角度转弯包月套餐”?
所以,看着眼前这台锃光瓦亮,科技感爆棚,但处处都可能埋着付费地雷的“电动爹”,再想想我爸那台开了十几年,只会老老实实烧油、从来不多话的老伙计。
我真有点迷茫了。
我们到底是买一个省心省力的工具,还是给自己请一个不断制造麻烦的祖宗?
各位,你们怎么看?
评论区聊聊,我先去把座椅加热续个费,天儿是真的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