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站智驾大赛刚一落幕,阿维塔12卫冕冠军,这事儿不稀奇——毕竟上一站它就拿了头名。但你猜怎么着?魏牌蓝山居然冲到了第二,一个平时在热搜上不太“能打”的品牌,这次却成了“黑马”;更让人意外的是,小米YU7首次参赛,不仅没垫底,反而跑得最快,虽然成绩没进前三,但那份冲劲儿,真让人刮目相看。
我盯着成绩单琢磨了半天:这哪是比谁算法强,分明是看谁更能“读懂中国路况”!22公里,38个红绿灯,窄路、潮汐车道、感应道闸、环岛、限宽墩……这哪是测试城市NOA?这简直是给智驾系统出了一套“地狱级模拟考”。今天,我就带各位车友,钻进这几款车的“大脑”里走一遭,看看它们到底是怎么“过五关斩六将”的。
阿维塔12:卫冕不是运气,是“全栈自研”的底气
先说冠军阿维塔12。它这次能稳坐头把交椅,我一点都不意外。为什么?因为它用的是华为ADS 3.0系统,这套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拟人化决策”——不是简单地识别障碍物然后绕开,而是像老司机一样,会“预判你的预判”。
比如在庭院路-皮市街的社区窄路,别的车看到路边卖西瓜的三轮车就傻眼了,要么急刹,要么直接接管。但阿维塔12呢?它提前减速,判断三轮车不会突然窜出,然后以一个非常自然的弧线绕行,整个过程方向盘几乎没有“打哆嗦”。我试驾过几次,那种“松弛感”特别明显——它不紧张,所以你也不紧张。
再比如西园路人造限宽墩,很多车因为识别精度不够,要么蹭墩,要么干脆降级退出NOA。但阿维塔12靠着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视觉融合感知,愣是压着边线通过,误差不超过10厘米。这背后,是华为那套“GOD通用障碍物检测网络”在起作用——它不光知道那是墩子,还能判断出“这个墩子不会动,我可以安全通过”。
说实话,阿维塔12的设计理念很明确:不做花哨的功能堆砌,而是把基础能力做到极致。你看它的风阻系数只有0.23Cd,低得离谱,但这不是为了省电,而是为了让高速行驶更稳,减少风噪对传感器的干扰。这种细节,普通消费者可能看不到,但它实实在在影响着智驾系统的稳定性。
魏牌蓝山:第二名的“意外”,其实是“务实”的胜利
说到魏牌蓝山拿第二,直播间里一片哗然。毕竟,它没激光雷达,没华为背书,甚至连“城市NOA”这四个字都很少拿来宣传。但这次,它硬是靠着稳定的系统调校和本土化场景优化,杀出重围。
我特别关注了它在潮汐车道的表现。特斯拉Model 3、小米YU7都因为无法识别可变车道标志而接管,但蓝山却顺利通过。后来我查了资料才发现,它的高精地图团队专门针对苏州做了本地化标注,把那些“白天是实线、晚上变虚线”的特殊路段都提前录入了系统。这不是技术多先进,而是“肯下笨功夫”。
还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在西广南街的感应道闸前,很多车因为道闸杆太细或反光,识别失败。蓝山却稳稳停下,等前车抬杆后才跟入。我问车主,他说:“系统提示‘前方有动态障碍物,正在等待’。”——这种清晰的交互反馈,极大降低了驾驶员的焦虑感。
蓝山的智驾系统,走的是“够用就好+体验优先”路线。它不像某些新势力那样追求“全场景无接管”,而是把80%的精力花在了用户最常遇到的20%场景上。比如小区进出、商场地库、高速匝道——这些才是普通人真正需要的“刚需智驾”。这种务实,反而让它在复杂赛场上“少犯错”,最终逆袭。
小米YU7:跑得最快,但“快”不等于“强”
小米YU7这次最出圈的,是“全程用时最短”。但有意思的是,它没拿奖。为什么?因为它接管次数多,系统稳定性还不够。
在潮汐车道,它误判为普通车道,直接压线行驶,被系统强制接管;在人造限宽墩前,它犹豫不决,反复变道,最后靠人工介入才通过。这些细节说明,小米的智驾算法还在“学习期”——它追求的是“快”,但忽略了“稳”。
不过,我得说句公道话:小米YU7的潜力真的大。它的感知硬件不弱,Orin-X芯片+激光雷达的组合,硬件冗余足够。问题出在软件调校上——比如它的变道逻辑太激进,喜欢“钻缝”,虽然快,但乘客容易晕车。这就像一个刚拿到驾照的年轻司机,技术不错,但缺乏老司机的“分寸感”。
但小米的优势在于“生态”。我试过它的车机系统,和手机、手表无缝联动,导航一键下发,空调提前开启,这些细节让用车体验很“丝滑”。它不是最强的智驾车,但它可能是最“懂你生活”的智能终端。
智驾不是“炫技”,而是“安全”与“信任”的积累
这场比赛,其实暴露了当前城市NOA的几个“痛点”:
窄路场景仍是“老大难”:14辆车全军覆没在第一个考点,说明目前系统对“非标路况”的处理能力还很弱。卖西瓜的三轮、临时停车的网约车、交警指挥……这些“中国特有场景”,才是智驾真正的试金石。
交互设计决定用户体验:很多车接管时只弹个提示,驾驶员一头雾水。而像蓝山、阿维塔这样能“说清楚原因”的,用户信任感会高很多。
硬件堆料≠好体验:小鹏G6、智己LS6硬件很强,但比赛中却出了事故。说明再强的算法,也得靠扎实的底盘调校和制动系统兜底。
我拉了三款车做个简单对比:
项目 阿维塔12 魏牌蓝山 小米YU7
智驾系统 华为ADS 3.0 自研NOA 小米Pilot
激光雷达 有(3颗) 无 有(1颗)
高精地图 依赖度高 本地化优化 正在覆盖
接管次数(苏州站) 最少 较少 较多
用户口碑 “聪明但贵” “踏实但低调” “有料但青涩”
未来已来,但别忘了“人”才是主角
这场比赛让我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自动驾驶?
是追求“全程无接管”的技术秀?还是像蓝山那样,在关键场景给你稳稳的陪伴?亦或是像小米,用生态把你“圈”进它的世界?
我觉得,真正的智能驾驶,不该让用户提心吊胆,也不该让人过度依赖。它应该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副驾驶,关键时刻提醒你,大部分时间默默陪伴。
阿维塔12的胜利,是技术派的胜利;魏牌蓝山的逆袭,是务实派的胜利;小米YU7的亮相,则让我们看到了“后来者”的冲劲。这三种路线,没有谁对谁错,它们共同推动着中国智驾走向成熟。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你,你会选“最聪明”的车,还是“最靠谱”的车?或者,你更愿意等一个“最懂你”的车?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挑几个问题,下次直播专门解答。
顺便说个花絮:比赛前,小米YU7车主戴着口罩接受采访,紧张得手都在抖。我懂,毕竟全国人民都在盯着。但我想说:第一次参赛能跑完全程,已经赢了。毕竟,每个“老司机”,都是从“新手”过来的。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