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大家聊天只要一说到买车,话题十有八九都会绕到新能源车上。
好像满世界都在说,未来的马路就是电动车的天下,我们开了几十年的燃油车,就快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不少人心里都犯嘀咕,难道以后真的没油车可买了吗?
那些喜欢发动机轰鸣声,或者住在充电不太方便地方的朋友,该怎么办呢?
但就在大家普遍这么想的时候,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那些我们熟悉的燃油车,非但没有“认命”,反而悄悄地开始了一场“逆袭”,它们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这背后发生的故事,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
这事儿得从一组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起。
根据咱们国家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就拿2024年来看,市面上卖出去的车里头,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的比例大概是四成对六成,燃油车虽然还是大头,但优势已经不明显了。
而预测到了2025年上半年,这个比例会变成差不多四成半对五成半,燃油车的地盘又被蚕食了一块。
这就像一场拔河比赛,燃油车这边明显感觉力不从心,一步步在往后退。
面对这种局面,各大车企的巨头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底拿什么来拯救节节败退的燃油车呢?
答案,就落在了“智能化”这三个字上。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不简单吗?
给车里加个大屏幕,能语音控制,不就是智能化了?
实际上,这事儿远比想象的复杂。
一位在合资车企干了很多年的负责人就私下透露,技术本身其实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那些国外的汽车品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方”,他们愿不愿意把核心的技术开放出来,让中国的团队参与进来,一起给燃油车做适合咱们中国路况和使用习惯的智能化改造。
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这就好比一个传家宝,人家怎么可能轻易拿出来给你看,还教你怎么仿制一个?
过去几十年,我们国家一直想用巨大的市场来换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效果并不理想。
外方对自己的核心技术保护得非常严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逼得我们中国的汽车品牌下定决心,自己另起炉灶,在新能源这条全新的赛道上奋起直追,最终实现了超越。
不过,市场是最好的老师。
眼看着燃油车销量下滑的严峻现实,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跨国汽车巨头,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局面,开始主动和中国的科技公司合作。
比如华为,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气魄的目标:“把智能带入每一辆车。”这可不只是喊喊口号。
今年7月份,连宝马这样的豪华品牌都宣布,要和中国一家叫Momenta的科技公司联手,专门为中国市场开发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这就像是一个信号弹,一旦燃油车的智能化大门被推开,这股潮流就势不可挡了。
我们来看看几个跑在前面的例子。
上汽大众就明确表示,未来不会放弃对燃油车的智能化升级,还会把最新的电子架构和智能平台,考虑应用到燃油车上。
再看看奥迪,这个德系豪华车的代表,专门为了提升燃油车的智能化水平,研发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架构,叫PPC。
这个新平台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天生就适合跟智能系统“交朋友”,能够很顺畅地接入华为乾崑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新款的奥迪A5L,一辆纯正的燃油轿跑车,却拥有了和高端电动车相媲美的智能体验,实现了所谓的“油电同智”。
市场反响非常惊人,上市才12个小时,订单就锁定了8000辆,加上预售,总订单很快就超过了1.7万辆,这在燃油车市场里是相当罕见的,难怪上汽大众的负责人会兴奋地把它称作“开启燃油车又一个黄金时代”。
一汽-大众那边也没闲着,他们和一家叫卓驭科技的中国公司合作,在新款的大型SUV揽境上,实现了燃油车的高速领航辅助驾驶。
这个功能可以让车在高速公路上更智能地跟车、变道,大大减轻了长途驾驶的疲劳。
更关键的是,一汽-大众表示,这套技术不是一次性的,它的核心算法和开发经验可以复制到其他车型上。
接下来,像迈腾、探岳、速腾这些我们非常熟悉的家用车,也都会陆续用上这套系统,让更多普通消费者能享受到智能驾驶的便利。
他们还给自己定了一个“三步走”的计划,目标是到2026年,让旗下的燃油车在智能化程度上,基本能和现在的新能源车看齐。
美系的上汽通用也是多路并进。
他们一方面有自己研发多年的SUPER CRUISE超级辅助驾驶系统,这个系统在全球已经安全行驶了超过2.25亿公里,技术很成熟。
另一方面,他们也针对中国复杂的交通状况和用户需求,专门研发了更本土化的智能领航系统。
同时,他们也选择和Momenta这样的中国顶尖科技公司合作,准备推出更多行业里首创的智能场景功能。
这种既靠自己又借外力的做法,显得非常务实。
就连东风日产,也明确表示要加快“油电同智”的步伐,和华为深度合作的智能旗舰产品,今年内就会和大家见面。
当这些跨国车企亲眼看到,通过智能化这条路,燃油车真的能重新焕发活力之后,他们的全球战略也开始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奥迪宣布,取消了原定在2033年停止生产燃油车的计划。
奔驰也调整了目标,不再强求2030年实现全面电动化,他们的首席执行官说,搭载了顶尖技术的燃油车,会比大家想象中存在更长的时间。
宝马、凯迪拉克也纷纷表态,会继续投资燃油车技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上汽通用的一位负责人说得更直白,中国的市场太大了,客户需求也多种多样,在很多寒冷地区、偏远地区,或者就是单纯喜欢燃油车的消费者,他们依然需要好的燃油车。
说到底,市场的需求才是最根本的驱动力。
当人们在新能源车上体验过智能语音、自动泊车、辅助驾驶带来的便利和安心后,这种体验是会“传染”的。
大家会很自然地想,为什么我买一辆新的燃油车,就不能有这些好用的功能呢?
于是,智能化就从一个可有可无的“加分项”,慢慢变成了很多人买车时必须考虑的“核心配置”。
有业内人士预测,相比于高级的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也就是车里的大屏、语音交互、娱乐系统等,可能会更早一两年就在燃油车上全面普及开来。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景象是,燃油车并没有在新能源的浪潮中坐以待毙,反而在中国科技力量的帮助下,开始了一场精彩的“自我救赎”。
这让整个汽车市场的下半场竞争,不再是新能源车的独角戏。
燃油车正在用一种全新的、更智能的姿态,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也为我们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这或许就是属于燃油车自己的“青春回归”故事,一个在智能化时代里,老将不死,反而迎来新生的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