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登陆港股,出口布局海外,智能技术加速升级

凌晨三点,制造城郊,一家年迈的汽修厂里,剩下的只有灯光与沉默。师傅们都下班了,墙角落着一台奇瑞风云,三十万公里,车壳边缘依然紧致,没有滑丝。说实话,开了这么多年车,这种耐用性在四十万以内的国产品牌里,还真算不上常态。要是把这辆风云送去开往非洲,你大概率能在下一个十年于瓦加杜古路遇它的远亲。当然,如果你指望它像新上市公司那样涨价,肯定是做梦。市值能涨,风云不会。

换个场景,港交所里灯火通明,盯着屏幕的是一群更高级的“理工男”。奇瑞汽车终于登陆港股,22年中国品牌出口第一,可不只是嘴皮子功夫。眼下资本圈的关注点集中在登陆价格区间82.53亿到91.45亿港元。对于造车的人来说,这比发动机零件的镀铬厚度还要精确——一分钱一分货,这个道理谁都懂,但上市那一刻,奇瑞的股份不是三十万公里的风云,而是被全球投资者挑挑拣拣的王牌新秀。

如果把奇瑞这些年的账本摊开,数据爽朗得让同业生气。营业收入三年暴涨到2698.97亿元,净利润翻倍到143.34亿元。你当这些数是PPT假数据也行,反正港交所要揪着实打实的财报算。奇瑞挺住了。不是靠某一条细分市场暴起,而是“全线开花”——燃油车、新能源车、国内外各板块,同比分别增长得像是在开挂。眼下人们喜欢用“优等生”来形容这种企业,但按照每年能供全球一百多个国家“薅羊毛”的奇瑞风格,“理工男全家桶”可能更贴切。

奇瑞的品牌矩阵会让人产生奇怪的亲切感:奇瑞、捷途、星途、iCAR、智界,每个名字都像一台不同款发动机,安插在不同车主的生活里。不是每个用户都想要智能座舱,也不是每张脸都适合开着SUV穿越哈萨克斯坦的天山,但奇瑞会给你选项,这比内卷还卷。甭管你是哪种车主,月销过万的爆款旗下就有八款——基本能cover掉你爸妈家楼下的停车场。

有人可能要问了,今年奇瑞火,明年呢?其实车圈里没有“稳赚不赔”的生意,明面上的“品牌升级、单价提升”来自背后的“研发砸钱”。奇瑞的销售单价年年涨,国内外分别提升37%、19.4%,前两个品牌连涨超三成,这种能力如果不是天赋,只能靠技术死磕和产品深耕。

港股IPO的大块“粮草”直接砸进新车型和版本,2025年就要推60多款新车。60多款,这不是普通的“有准备”,而是打算在产品矩阵上继续“拿命换钱”,每磨出一款新车,背后都是一群工程师和采购业务员的黑眼圈。

如果要给奇瑞的出海加个注脚,那一定要加上“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老外买国产车,已经不再是20年前“便宜货”那么简单。现如今奇瑞靠的是本地化研发和制造,西班牙、巴西、马来西亚都已设厂。连海外经销商网点都搞到三千多家,你可以在墨西哥城喝着冰咖啡,顺手在奇瑞4S店选车。

这个级别的出口并非易事,国内耍得好的品牌到了国外往往水土不服。奇瑞则是靠着一手价格、一手技术站稳了脚跟,甚至和西班牙EV MOTORS合建工厂,本地化量产的国产车在欧洲下线,这在圈里算破天荒了。再看未来战略,募资有20%专门投向海外市场拓展,出海不是玩票,是真要在全球化流动中扎根。

说到“技术奇瑞”,八成有隔壁理工男那种不服输的劲头。技术创新从发动机、底盘,到芯片、软件,玩得比年轻人还“中二”。鲲鹏动力、火星架构、雄狮智舱、猎鹰智驾,每一个名词都像是国产“硬核”玩家通关密语。让人乐观的是,这家伙连燃油车都装上智能驾驶系统,讲究个“智驾平权”,六万元的小蚂蚁同样能智驾。和很多品牌只给电车装智能,中低端燃油车该有的也一个不落。

今年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不仅放出“全品类覆盖智能驾驶”的狠话,还真推出了小蚂蚁智驾版,价格卷到六万块,这让“豪车好价”的营销文案都黯然失色。最新统计,奇瑞智能驾驶系统覆盖率快到五成,全球平均才35%。你可以说这是因为“基数太小”,但研发投入和体系支撑,年复合增长率近60%,今年105亿元砸进研发,不是鼓励,是自虐。

当然,这一切也不是多么诗意和轻松。技术投资永远是高耗血、慢回血,转型的路上没有太多英雄主义,只有会计师的皱纹和工程师的黑咖啡。车企的智能化不是拼命造概念,而是硬着头皮把座舱和算法码出来,还得贴合各地法规,还得跟西班牙合建工厂,还得琢磨下半年新能源如何推八款,销量要别落下风。

奇瑞登陆港股,出口布局海外,智能技术加速升级-有驾

资本市场怎么评价奇瑞?现在港股IPO认购火爆,“基石投资者”认购近半,募资高达91亿港元,还可能超额配股到一百零五亿。这种场面下,投资者和奇瑞都已不在意谁是第二。至于新能源汽车板块整体估值还在历史中枢以下,这一波行情不温不火,市场信号毫不浪漫。

说到底,奇瑞这家“理工男”的企业能做到今天,靠的是长期死磕技术,逐步做大产业棋盘,没有奇迹,只有日常。风雨二十八年,上门诊的次数多到三位数,但还能在国际竞争的浪潮里稳稳冲浪,这已经很稀有了。

奇瑞登陆港股,出口布局海外,智能技术加速升级-有驾
奇瑞登陆港股,出口布局海外,智能技术加速升级-有驾

最后,不得不叹一句现实冷峻——技术和资本可以助力出海,但决策桌上的热情,未必终能抵御周期的冷风。智能、新能源、全球化,每一条路都写着“工期不确定”与“变量未明”。你信它,也可以质疑它。不如想一想:如果你有一张奇瑞新股申购权,还是一台风云钥匙,你会选哪一个?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