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本应是各大车企收割订单的关键节点,然而整个新能源车市却笼罩在一场肉眼可见的“价格战阴影”之中。从比亚迪到理想,从小鹏到蔚来,几乎所有主流新能源车企都推出了补贴、降价、送保险等各种促销手段。与此同时,特斯拉中国悄然开启Model Y全系限时降价,最低配直接下探至24万元以内,远超行业想象。这种持续性的价格内卷,究竟意味着什么?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2025年是新能源车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深度转型的关键节点。国家层面已全面退出购车补贴,地方财政支持也逐渐收紧,车企们面临的是真刀真枪的市场竞争。消费者更理性、更挑剔、更关注性价比,品牌溢价已经撑不起高利润预期。
其次是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显性。以比亚迪为例,截至今年一季度,其年化产能已逼近400万辆,而实际销量却难以同步放大,库存压力陡增。理想、小鹏等二线车企更是面临“卖不动+烧钱多”的双重煎熬。特斯拉虽然保持一定出货量,但其盈利能力已出现明显下滑,2025年Q1毛利率跌破16%,创近五年新低。
本轮价格战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战略逻辑,只是战术式打击。靠降价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看似获得订单实则压缩利润空间,最终可能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消费者短期受益,行业却被拉入恶性循环,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这是一场无法承受的游戏。
那么,比亚迪和特斯拉谁会先撑不住?表面看是特斯拉,但更大的压力其实在中国车企。原因在于,特斯拉本身已完成核心技术垄断,具备全球制造成本控制优势,其主力车型已进入生命周期稳定期。而比亚迪则陷于产品线过宽、利润分散、出口波动等多重瓶颈,一旦资本市场失去耐心,其高估值体系可能首先崩盘。
未来的竞争不是靠“拼价格”决定胜负,而是靠“拼价值”与“拼体系能力”。谁能在智能座舱、续航优化、电池技术、售后服务等方面形成综合优势,谁才有可能在洗牌中活下去。新一轮新能源产业淘汰赛,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