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真的憋不住“破防了”!他无奈表示:现在中国的造车新势力都在挖吉利的人才,所以他们造车的人才宝库在吉利这儿

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造车的牌子多得离谱,但一挖背景,怎么都能挖到吉利的影子?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真的憋不住“破防了”!他无奈表示:现在中国的造车新势力都在挖吉利的人才,所以他们造车的人才宝库在吉利这儿-有驾

前几天李书福那段话又冲上热搜,他说现在全国的新势力几乎都在挖吉利的人才。那口气真的是有点无奈,像是看着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长大了都投奔别人去了。

我查了下,吉利这话不是空的。

公开资料显示,吉利从1997年正式造车,到现在不过28年,却是第一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车企(《财富》2024榜单)。更有意思的是,它在教育上干得比造车还早,从1990年代初就开始办学,前后创办了七所高校,比如吉利学院、三亚学院、宁波理工学院等。累计投入超百亿,培养了超过20万毕业生,其中有80%的学生都去了汽车相关行业(数据来源:吉利控股集团官网)。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真的憋不住“破防了”!他无奈表示:现在中国的造车新势力都在挖吉利的人才,所以他们造车的人才宝库在吉利这儿-有驾

这事儿你要放在别的行业,几乎是科幻。一个民营车企,靠自己造出一个“人才森林”。

而李书福口中被“挖走”的那些人,几乎都是他当年一层层搭系统、砸钱培养出来的。比如威马汽车的创始人沈晖,当年就是吉利的董事兼副总裁。再比如小米汽车,核心技术团队里好几个关键岗位的负责人,都出自吉利研究院。2021年那阵子,小米一口气从吉利挖走100多名工程师,据《第一财经》报道,这些人负责底盘调校、智能驾驶、测试验证,是吉利研究院的中坚骨干。

你要说这不是人才流动,是产业重组也行,但问题是,这“流动”的方向,基本都是从吉利往外。

有人可能会说,这说明吉利厉害啊,能培养出别人抢着要的人才。没错,但你换个角度想——当一个行业的“黄埔军校”自己还要打仗,还在拼转型,还要研发混动、智能驾驶、海外市场,结果自己培养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被挖走,这叫不心疼?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真的憋不住“破防了”!他无奈表示:现在中国的造车新势力都在挖吉利的人才,所以他们造车的人才宝库在吉利这儿-有驾

汽车这几年变成了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新能源这块。以吉利为例,它现在有超过2万人在研发岗位,研发投入占年营收4%以上,2023年投入就超过250亿元(数据来源:吉利控股年报)。但你想,研发不是投钱就能立刻见效,核心是人。一个底盘调校专家,从新人到能带队,少说也得五六年。

而这五六年,别人一掏人,带走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整套经验体系。

有人问,那为什么留不住?我觉得关键在节奏。新势力的打法是快,钱来得猛,头衔给得高。吉利这些老牌车企制度重、层级多,再加上传统造车思维,确实留不住那种想快点做出成果的人。更现实点说,新势力给的年薪,有时候是原单位的两倍。你换谁不动心?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真的憋不住“破防了”!他无奈表示:现在中国的造车新势力都在挖吉利的人才,所以他们造车的人才宝库在吉利这儿-有驾

但我也得说句公道话,现在这些新势力能在三五年内搞出整车产品线、跑通智能化,真离不开吉利的“母体”。你去看他们的简历,一半以上的中层技术岗都在吉利、长城、上汽这些厂锻炼过。没有这些人,那些公司光靠PPT是造不出车的。

这事其实挺讽刺。李书福当年喊出“让中国人开上好车”,现在他真把“造好车的人”送满全国了。

我昨天和朋友聊起这事,他说李书福有点像被时代追着跑的人。别人造势、讲资本、做概念,吉利这边还在稳步研发、建学校、搞体系。结果人才成了别人的燃料,吉利自己还得再育一茬新的。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真的憋不住“破防了”!他无奈表示:现在中国的造车新势力都在挖吉利的人才,所以他们造车的人才宝库在吉利这儿-有驾

我也在想,这算不算一种“被成功反噬”?你越强,培养的人越值钱,别人就越要挖。可你要是真舍不得,那创新也就停了。

想到这里我突然有点理解李书福那句“破防了”。这不是玻璃心,是看着自己几十年心血被拆分、再组装,然后被人夸“新势力真牛”。

但这事也没什么公平不公平。汽车行业现在就是这样,拼的是系统能力,但短期看,拼的是人。

所以,当李书福说那句话的时候,他其实不是在抱怨。他是在提醒所有人:中国的新能源车,不只是几家新势力的故事。那背后,藏着无数被“挖过”的吉利人。

我就想问一句,下一个能撑起整条产业链的人,还会从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