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的夜晚,总有一种奇怪的秩序。车辆进进出出,拖着呼吸灯的尾巴缓缓消失,像早已编排好的机械芭蕾。昨晚,有辆蔚来ES8停在地库出入口,车主下车后对着手机轻点几下,车辆便悄无声息地自动倒进窄窄的车位。这一幕,远看跟科幻电影相差无几。可是隔着栏杆观望,你会发现——旁边站着两个穿西装的人,一个是蔚来的技术支持,一个是物业催促别堵路的大姐。车好像很能干,人却没敢走远,仿佛谁也不太敢信那台“聪明”的机器能靠自己完成泊车使命。
如果换成你,看到停车场车水马龙,孩子蹦跳、电瓶车横冲直撞,还会大大方方放手让车自动完成泊车吗?倘若真出事,是信自己,车,还是厂家?
坦率讲,无人泊车的技术”躺枪“已久。蔚来最新一期答疑栏目,算是把话挑明:技术不是障碍,监控、感应、导航、跨车位腾挪这些动作,蔚来早都做出来了。行业里干得早、推得快,遥控泊车、超感泊车、无人泊车“分场景线下”能力一应俱全。数据显示,六成以上的蔚来车主早已用上半自动泊车功能。这个比例,算是“起大早赶早市”的排头兵。
但是,科技的丰满,必须面对现实的骨感——困住无人泊车的,远不只是车企的技术。
洒家是做法证的,最怕出事“没主儿”。无人泊车要真撞上个小娃、压到电动车,谁揽责任?法条库里目前说不清。是那台具象的智能车?还是装进车高墙大脑代码的厂商?还是你点了“无人泊车”按钮的司机?哪怕技术已然成熟,法规问号没擦掉,量产也只是缸里关着的金鱼,只能在实验场泡水,游不到马路上。
业内同行私下揶揄:“无人泊车最大障碍,不在培训、算法,而在法庭那一摞诉状。”这话不能全当笑话听,背后是整个智能网联汽车赛道现实的尴尬——想跑的脚和刹不住的脑门,中间卡着体系的门槛。
中国的停车环境其实比人设想的还要诡谲。你以为泊车辅助只是倒进一个划线车位?现实里,机械升降车位、车身擦肩而过的盲区、凌晨三点路口狂奔的小电驴、莫名其妙出现的小摊小贩……这些灵活到像幽灵版NPC的存在,和国外清清白白的地下停车场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蔚来那个“世界模型”智能泊车辅助,顶多能模拟出复杂局部,但无论多智能,它也怕人类突发奇想的“花里胡哨”。
车企在实验室里证明无数遍的“几万公里无事故”,到真实路况面前也只能老老实实打个问号——毕竟,没有哪个品牌敢拿用户的命去赌一把“百密无一疏”。
有趣的是,用户就像看魔术,既好奇又警惕。60%车主已经用上智能泊车,但绝大多数都是在旁边瞪着屏幕,等着捏把汗。敢彻底撒手让机器“自由发挥”的,不多。你说让一家人和几十万“铁家底”靠软件去托管,信任没建立起来,谁都不舍得豪赌。天下武功,修炼到“好用”容易,从“好用”修到“放心用”却没哪个科技公司能给时间表。
当然,车企也不是没打算,只是他们学会了“见招拆招”。蔚来提的“行泊一体”,说白了——你在小区门口下车,车自己去找地儿,中文件传感一条龙(不用你开着一半切泊车模式),一气呵成。这既符合市场预期,也规避了极端场景的风险。你看,厂商骨子里没掉队的志气,但表面上姿态得做得四两拨千斤。
说到这里,其实挺荒谬——技术早已备好,法规、环境、习惯没“过审”才是真正的拦路虎。你能挑车的毛病,能挑用户的手脚,但法律、监管和公共基础设施的短板,光靠蔚来、比亚迪甚至特斯拉一起扎堆发力也没用。
咱圈里常开玩笑说,“智能泊车”的尽头,不在停车场,在法制社会的宽阔大道上。技术人员日日熬大夜优化泊车算法,结果上线遥遥无期,因为什么?“锅”不归你背。工程师自嘲自己像业余魔术师,拿着世界级道具,却只能在自己家厨房露两手——观众再多,也拉不来安全局批文。
现实的黑色幽默,是谁都羡慕“自动泊车”,却没人敢为“自动责任”买单。主机厂怕出事,监管机关忙着“谨慎试点”,用户担心“出事算谁的”,每个人都把希望押在“等大环境成熟”,可等啊等,到底等哪个先松口?厂商发言人说“不抢跑,也绝不掉队”,听着像保证,又像声明;像承诺,又像反正都推不出锅。
我见过太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热闹项目,最后败给了“东风谁来刮”的现实。不独蔚来,这里藏着整个智能驾驶行业的集体心结。而对于这道既是技术题更是伦理题的大命题,有没有绝对解法?无人泊车究竟等的,是法规的破冰,基础设施的进化,还是,用户那句真正的“我信你”?
我也想问问你:如果你的车,明明已经能做到无人自停,你真的愿意闭眼放手让它上岗吗?出了事,你真能把责任安然托付给那一套冷冰冰的算法吗?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