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主要求退车雷军真诚回应背后深层逻辑

小米SU7 Ultra这回算是栽了个跟头,着实让人唏嘘。

原想着拥趸们是冲着“黑科技”来的,谁承想,如今却一齐嚷着要“回水”。

这桩事儿,症结就出在那个“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上。

您说说,砸下四万大洋去选配这玩意儿,图个啥?

无非是想让座驾看起来更飒爽,跑起来更带劲不是?

小米彼时也吆喝得震天响,说什么能“擢升空气动力学效能,前部气流高效疏导”,还能“导引气流,裨益轮毂散热”。

听着就倍儿有面儿。

结果呢?

有好事者拆开一看,嚯,风道是有了,但忒迷你了吧,而且压根儿没跟散热系统搭上线,更别提啥下压力结构了。

这不纯粹是个“金玉其外”的摆设吗?

这下,拥趸们炸锅了。

敢情我倾囊而出,就换了个徒有其表的玩意儿?

杨雷(化名)就吐苦水,当初就是奔着这镂空设计去的,现在发现华而不实,那不如直接退货来的痛快。

小米方面呢,也赶紧出来揖礼道歉,说之前“措辞欠妥”,坦承这风道主要还是为了“仿刻外形”,提供“聊胜于无的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

还给出了补救之策,要么未交付的可以改回铝合金机盖,要么已提车的奉送两万积分(折合两千大元)。

可拥趸们显然不感冒。

区区两千块?

跟四万多的选装费比起来,简直是杯水车薪。

况且,改回铝合金机盖还得重走流程,等个三五个月。

这不是明摆着耍猴吗?

这事儿就引申出一个问题:金字塔尖的买家,究竟在乎什么?

难道仅仅是参数吗?

怕是没那么简单。

他们更看重的是“身价标签和情绪价值”。

小米车主要求退车雷军真诚回应背后深层逻辑-有驾

一掷千金购入爱车,买的是一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一种别具一格的格调。

现在倒好,发现自己重金购入的“专属”,搞不好只是个笑柄,这心理落差,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翟巍讼师就指出,小米这波宣传,恐怕已然触犯了《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戕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若然情节恶劣,甚或可能构成虚假宣传。

实则,这事儿也颇能映照当下汽车市场的一种景况:内卷。

新能源汽车阋墙太甚,各家车企都卯足了劲儿搞点“差异化”,博人眼球。

但有时候,使力过猛,就容易马失前蹄。

小米SU7面世那会儿,那声势,简直是“自带光环”。

雷军亲自登台,各种营销手段轮番轰炸,把米粉们的热情都撩拨起来了。

但这种“流量变现式造车”,也容易让人忽略产品本身的成色。

工信部的老法师盘和林就告诫,车企还是要扎扎实实搞钻研,不能光靠“花拳绣腿”。

汽车这玩意儿,安危才是头等大事。

说白了,消费者买车,买的是一份笃信。

笃信你的牌子,笃信你的技艺,笃信你的售后服务。

倘若这份笃信被挥霍殆尽,那再多的营销伎俩,也于事无补。

您瞧瞧,小米SU7刚问世那阵子,势头多猛啊,订单都爆仓了。

可这才过了几个月,就爆出这般争议。

这对于小米而言,无疑是个当头棒喝。

有个资深的互联网观察家一语中的:小米的营销策略是和雷军IP深度捆绑。

好处是能迅疾提高名气,但坏处是,一旦出了纰漏,雷军就成了“替罪羊”。

归根结底,小米和雷军都得好好琢磨,如何在企业品牌和企业家IP之间找准平衡点。

毕竟,造车不是一锤子买卖,得靠日积月累,方能赢得用户的青睐。

而信任这东西,一旦付诸东流,再想寻回,可就难于上青天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