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全球航运和交通行业,这两位“排放巨头”,一直在为人类的碳足迹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也正因为它们,一场绿色能源革命正在悄然酝酿。数据显示,航运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量的3%,而以油和气为主的传统燃料路线正在逐渐成为“过时选项”。那么,当我们展望一个更加清洁的未来,中国企业究竟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2023年7月16日,一场关于“绿色甲醇”的盛会揭示了答案,让世界看到了一条跨越“油气时代”的潜力之路。
【第一高潮】
站在“绿色能源”风口的吉利控股集团,俨然成了这场新赛道的主角。甲醇,简单说就是一种既能环保又能稳定供能的液态氢载体。在全球范围内,甲醇从劣势到优势的身份逆转,让很多国家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一燃料。但争议来了——有人认为甲醇的制造过程仍然涉及碳排放,对真正的“零碳未来”可能只是权宜之计。另一些人则说,如果不走这个台阶,就无法迈向彻底碳中和。然而,在这场博览会上,吉利没有直接平息争议,而是用“硬核”技术和数据,甩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但也藏了些许“后招”。
【发展过程】
吉利在绿色甲醇产业链的全面布局,无疑是这场绿色攻坚战中的一次亮剑。作为中国率先实现甲醇车规模化运营的企业,吉利的这一角色实属抢眼。截至目前,其已经投放了超过5万辆醇氢电动车,累计行驶里程230亿公里,而核心专利的数量更是突破了400项。这些“战果”背后,是二十多年来的布局与深耕。
从碳捕集到甲醇制备,再到储存和高效应用,吉利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绿色生态链。不仅交通领域,包括干线运输、自卸工程、甚至是航运领域,它们都量身定制了醇氢电动系统解决方案。具体来说,260kW级稀燃醇氢发动机是其首次在商用车领域完成双认证的一个翻身仗。这颗“心脏”的热效率竟然能超过53%,并通过0.85元/kWh的最低发电成本打破了燃油的性价比,以此覆盖了多种场景需求。
但即便如此,“绿色甲醇”真的就是答案吗?大多数老百姓其实不关心技术有多高大上,而更想知道“这玩意儿”究竟有多便宜和方便。毕竟,买一辆新能源车的目标还是“好用不贵”。
【第一低潮】
就在大家纷纷向甲醇技术投来关注的目光时,也有一些实际难题浮出了水面。比如,建一个甲醇加注站的确比加氢站便宜得多,但对于目前已经遍布全国的12万座传统加油站来说,大规模改造仍然需要时间和投资。短期内,甲醇车似乎不能像汽油车一样随开随跑。另外,虽然甲醇运输和储存相对简单,但它依然面临一种“假性平静”,这背后是相关政策、能源安全以及多方利益博弈的考验。
更重要的是,甲醇作为氢的载体,本身是化工产品,其生产涉及到煤制甲醇、气制甲醇两种主流方式。如果绿色制备如使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进军大规模甲醇制备工艺,成本就会被推高,而从煤制甲醇出发,则意味着仍有碳排放。它到底是“过渡燃料”还是“终极方案”,当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吉利的努力虽可圈可点,但无法回避的问题依然萦绕脑海——如果甲醇不“绿色”,那“绿色甲醇”概念该如何站住脚?
【第二高潮】
角度一转,博览会上的一个展品点燃了讨论的另一个高潮。吉利不止局限在运输工具,还将目光投向了航运领域。其展出的远程420kW级醇氢船舶驱动系统专为1000吨到15000吨级船型量身打造。用一句大白话来说,这玩意儿能让小到湖泊上的渔船,大到江河里的货轮都靠“绿色甲醇”跑起来。
而它的突破则不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国际海事组织已发出明确信号:到2050年,全球航运业碳排放目标要比2008年至少减少50%。在这个关键节点上,以甲醇为燃料的船舶解决方案,能照顾到续航时间和初始投入等综合因素,自然成了上佳选择。更亮眼的是,吉利远程旗下的船舶解决方案,还拿到了中国首张M100甲醇单一燃料型式认证,政策补贴也随之而来。
此时,悬念被再度推向一个更深的层次。如果吉利在甲醇领域能实现突破,这是否意味着更多国家会选择效仿?但追问之下,全球能源转型的路障也逐渐显现。从技术优势到普遍接受,还有一个漫漫长路的征服过程。
【第二低潮】
就在人们以为“绿色甲醇”前途无量时,现实再一次泼下冷水。国际市场对甲醇是否“绿色’的标准并不统一。欧洲已经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绿色能耗认证体系,而中国的甲醇大多来自煤基路线,这是否能够在未来的国际博弈中占得一席之地?就算技术上没有挑战,监管与标准的不确定性也是一道难以忽视的鸿沟。
此外,甲醇的产业发展还离不开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合。虽然吉利提出了补能方式的创新,比如设计出移动电源车、分布式电站,但如何大规模复制到全场景,如何拉齐市场供需关系,则可能是一场更长久的拉锯战。值得注意的是,大规模甲醇技术推广的背后,还需要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而这显然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
多方力量的加入,可能带来更多的技术合作,但也可能引发更多的利益分歧。回头看,吉利的技术布局或许在国内游刃有余,但在国际市场面对的壁垒还远未清晰。这意味着,甲醇在全球范围的真正爆发,依然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写在最后】
现在来看,吉利的“绿色甲醇梦”确实很有分量,尤其是在商用车和航运领域,它们都展示了一条中国自己的特色路线。但反过来说,甲醇是否真的适合长期能源转型?这恐怕还得打一大串问号。毕竟,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碳,就得搞清楚甲醇生产上游的排碳问题。如果仅仅在下游端实现节能低排,这是不是另一种角度的“绿色包装”?
【小编想问】
“绿色甲醇”到底是中国能源转型中的领跑者,还是一个高投入低收益的“虚幻泡影”?有人说这是未来不可逆的选择,因为它比任何新能源路径都更现实;也有人认为,这种技术路径恐怕最终只能成为过渡阶段的“摆渡船”。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迹象表明,答案远未揭晓,来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