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探访威马复工现场:设计中心30余人办公,温州基地招工进行时,离职补偿仍待解

威马重生纪:一个410亿估值帝国的破产重生密码

2025年9月12日,上海青浦区的晨雾中,威马汽车设计·采购中心园区内,几辆泛着冷光的EX6 Plus静默停驻。这座曾在2022年陷入沉寂的工厂,如今每逢周三便有新员工面试专车穿梭——这个细节,比任何数据都更能直观展现威马的“重生”轨迹。

一线探访威马复工现场:设计中心30余人办公,温州基地招工进行时,离职补偿仍待解-有驾
一线探访威马复工现场:设计中心30余人办公,温州基地招工进行时,离职补偿仍待解-有驾

破局重生:冷热交织的产业现场

不同于会恒路原总部大楼的萧瑟景象,沪青平公路1366号的威马设计中心已悄然复苏。据园区保安透露,自6月复工以来,这里的员工数量从最初的15人增至42人,其中三分之一是曾在温州基地工作过的老员工。更耐人寻味的是,招聘平台显示,一家名为“翔飞新能源集团”的企业正以每月新增20个岗位的速度扩张,其招聘地址精准指向威马设计中心与温州工厂,岗位覆盖从供应链总监到AI算法工程师等高精尖领域。

这种“老兵+新血”的组合策略,在威马官方发布的《致供应商白皮书》中得到印证。文件显示,新组建的143人团队中,55名前威马员工带来了宝贵的产业经验,而78名翔飞系员工则注入全新活力。更值得关注的是,深圳翔飞承诺的10亿元投资并非空头支票——据知情人士透露,首批3.8亿元设备升级资金已到位,温州基地的自动化焊接线正在调试,计划11月前完成三条主力产线的智能化改造。

一线探访威马复工现场:设计中心30余人办公,温州基地招工进行时,离职补偿仍待解-有驾

债务迷宫:203亿负债的破局之道

威马的重生之路,始终绕不开沉重的债务包袱。根据法院披露的数据,截至2024年3月,威马四公司负债总额高达203.67亿元,而资产评估值仅39.88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500%。这种“资不抵债”的困境,在重整计划中通过“现金清偿+信托受益权”的创新模式寻求突破——15万元以下债权全额现金清偿,超过部分通过信托份额受偿。

然而,现实执行远比纸面方案复杂。多位前员工向记者透露,离职补偿仍未全额到账,而复工后工资发放的延迟现象也引发关注。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信息网公示,威马已确认职工债权总额超4000万元,涉及员工逾400人。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清偿方式,虽在法律层面合规,却难免让部分债权人产生疑虑——毕竟,信托资产的变现能力取决于未来经营收益,而威马的盈利前景仍存变数。

一线探访威马复工现场:设计中心30余人办公,温州基地招工进行时,离职补偿仍待解-有驾

资本暗流:宝能系入局的深层逻辑

深圳翔飞背后的资本迷局,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天眼查数据显示,这家注册资本仅1亿元的公司,其股东深圳卓凯的实际控制人黄晶,同时担任昆山宝能汽车有限公司董事。这种股权穿透关系,让市场猜测宝能集团可能通过隐秘渠道参与威马重整。尽管宝能官方多次否认关联,但记者调查发现,黄晶关联的多家企业均与宝能系存在业务往来,涉及汽车零部件供应、物流运输等领域。

这种“曲线救国”的资本布局,折射出新能源行业的残酷竞争法则。在蔚来、小鹏等头部企业市值突破千亿的背景下,宝能系显然不愿错过这一轮产业洗牌的机会。通过介入威马重整,宝能不仅能获得现成的生产基地和供应链资源,更可能借势拓展其新能源版图。然而,这种资本游戏的背后,也隐藏着新的风险——若宝能系资金链出现问题,威马的重生之路恐再生波折。

蓝图解码:千亿目标的可行性质疑

威马白皮书描绘的“三步走”战略,堪称中国新能源汽车史上的最激进规划:2025年复产EX5、E5车型,年内产销1万—2万辆;2026年实现年产10万辆,收入近百亿元;至2030年,年产突破100万辆,营收1200亿元。这种指数级增长预期,在行业分析师看来颇具挑战性。

一线探访威马复工现场:设计中心30余人办公,温州基地招工进行时,离职补偿仍待解-有驾

从产能角度看,威马温州基地的设计年产能为10万辆,但实际达产需要解决供应链稳定性、质量控制等多重难题。从市场角度看,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趋白热化,比亚迪、特斯拉等巨头持续降价挤压市场空间,威马需在品牌重塑、产品创新等方面下足功夫。更关键的是,10亿元投资能否支撑如此宏大的规划?据业内人士测算,仅设备升级和供应链恢复就需要至少8亿元,剩余资金用于产品开发则显得捉襟见肘。

重生启示:破产重整的产业样本

威马的重生之路,本质上是中国破产重整制度的一次压力测试。从法律层面看,法院通过“现金+信托”的清偿方案,在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同时,为企业争取了重生机会。但从产业角度看,这种“司法救企”模式能否真正实现“救活企业、保住就业、稳定产业”的多重目标,仍有待观察。

值得肯定的是,威马案例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在行业洗牌期,企业需平衡规模扩张与风险控制,避免过度依赖单一资本方;同时,破产重整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在保护债权人权益的同时,为真正具有技术实力和市场潜力的企业提供重生通道。

站在2025年的秋天回望,威马的重生之路虽充满未知,却也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特殊韧性。这个曾估值410亿元的帝国,如今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产业传奇。无论未来如何,其跌宕起伏的历程,都将成为研究企业破产重整、资本运作和产业复兴的经典案例——而这,或许正是威马留给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