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了!FF熬过纳斯达克生死劫,贾跃亭这次把车开出来了?

Faraday Future,就是那个被大家追着喊“PPT造车”“贾跃亭又画饼”的FF,居然从纳斯达克的“ICU”里爬出来了!9月10号,FF官微宣布:顺利通过一年合规监督期,恢复正常上市公司地位,融资也搞定了,钱够造第一批车,还要加快AI技术开发。翻译成人话:贾跃亭的“造车梦”,这次好像真拿到了“续命符”,但问题来了——这符能续到车开上街那天吗?

反转了!FF熬过纳斯达克生死劫,贾跃亭这次把车开出来了?-有驾
反转了!FF熬过纳斯达克生死劫,贾跃亭这次把车开出来了?-有驾

先别急着骂“又来骗钱”,咱得先搞明白:纳斯达克的“合规监督期”到底是个什么鬼地方?这可不是小区门口的保安亭,查个健康码就放行。这玩意儿相当于资本市场的“高考复读班”,还是重点班——上市公司一旦因为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违规、股价低于1美元等问题被盯上,就得进这个班“整改”,时间通常6个月到2年。期间纳斯达克会像班主任盯早恋一样盯着你:财报准时交了没?数据真的假的?董事会有没有内斗?股价能不能稳住?但凡有一项没达标,直接“劝退”(退市)。

FF进这个“复读班”,是2024年9月的事。当时的背景有多惨?股价在1美元以下晃悠了小半年,财报里的“持续经营能力存疑”像个定时炸弹,外界传它“账上现金只够烧3个月”,连工厂的水电费都快交不起了。那会儿你要是跟资本圈的人说“FF能活过2025”,人家能把咖啡喷你脸上:“哥们儿,贾跃亭的‘下周回国’你都信,咋不直接信圣诞老人呢?”

但现在,人家不仅活过了2025,还从“复读班”毕业了。这就好比班里那个常年考30分的学渣,突然逆袭考上本科——你可以怀疑他抄了,但你不能否认他确实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所以今天咱不聊“贾跃亭是不是骗子”,聊点实在的:FF这次“合规毕业”,到底意味着什么?这“续命钱”能不能真把车造出来?新能源赛道现在卷成这样,它杀进来还有戏吗?

一、纳斯达克“合规关”:比高考复读难10倍的“渡劫局”

先给大家科普下:想从纳斯达克的“合规监督期”毕业,到底要闯多少关?咱不说那些枯燥的条款,举个例子就懂——2023年,中概股里有12家公司进了这个“监督期”,最后成功“毕业”的只有3家,存活率25%。比考研复试淘汰率还狠!

FF能活下来,至少说明三件事:

第一,财务账本总算“擦干净”了。以前FF的财报,被外界吐槽“像用Excel画的科幻小说”——营收写着“预计未来三年100亿”,成本写着“保密”,现金流里藏着一堆“关联方借款”。但纳斯达克不管你“未来多牛”,只看你“现在多实”:收入有没有真金白银?支出合不合理?有没有偷偷转移资产?FF这一年肯定没少干“洗账本”的活儿——要么是把以前模糊的关联交易说清楚了,要么是把虚高的资产减值了,要么是引入了第三方审计机构“盯着花钱”。不然纳斯达克那帮戴着金丝眼镜的老头,能让你轻易过关?

第二,信息披露学会“说人话”了。以前贾跃亭团队最爱说“我们的FF 91有100项黑科技,领先行业5年”,但具体哪100项?怎么领先?成本多少?一概不提。纳斯达克的规矩是:你可以吹牛逼,但得把牛逼的“配料表”列出来。现在FF的公告里,终于敢写“FX Super One车型已完成70%的工程验证”“供应链已锁定80%核心部件”“融资资金将优先用于电池包生产线建设”——虽然还是有点“报喜不报忧”,但至少学会了“说具体话”,而不是光喊口号。

第三,内部没再出“幺蛾子”。上市公司进监督期,最怕“内斗”——股东夺权、高管跑路、员工举报,随便一件就能让纳斯达克直接“判死刑”。FF这一年没听说这些破事,反而官宣了“新CFO到位”“生产负责人来自特斯拉”“供应链团队挖了蔚来的人”——说明贾跃亭总算把公司内部的“散兵游勇”整合成了“正规军”,至少表面上看起来“不像要散伙的样子”。

反转了!FF熬过纳斯达克生死劫,贾跃亭这次把车开出来了?-有驾

当然,合规通过不代表FF已经“健康”了,顶多算“不发烧了”。就像你高考复读考上大专,虽然比落榜强,但离“找到好工作”还差着十万八千里。真正的硬仗,现在才开始——那笔“满足首批生产交付的融资”,够不够烧?

二、融资到账:是“续命钱”还是“催命符”?

FF说“成功完成多笔融资,预计满足FX Super One首批生产交付的资金需求”。这话听起来让人放心,但懂行的人都知道:造车这玩意儿,就是个“吞金兽”,钱少了是“续命”,钱太多了是“加速找死”,不多不少才叫“艺术”。

咱来算笔账:新能源汽车从“试产”到“首批交付”,要花多少钱?

参考“前辈们”的血泪史:蔚来ES8从试产到首批交付,烧了80亿;小鹏G9花了60亿;理想L9稍微省点,也花了55亿。FF的FX Super One定位“高端智能电动车”,对标特斯拉Model S、Lucid Air,这种车的研发、模具、生产线、供应链成本只会更高——光一个“智能座舱系统”,请团队开发就得5亿;建一条电池包生产线,没10亿下不来;再加上工厂租金、员工工资、物流运输……保守估计,首批交付(假设1000辆)至少得烧40亿。

FF说“多笔融资”,到底融了多少?新闻没说具体数,但咱可以猜:如果是“多笔”,说明不是一个大佬包圆,可能是几个资本方凑的“份子钱”——就像村里盖房子,东家借两万,西家凑三万,先把地基打起来。这种融资的好处是“分散风险”,坏处是“话语权分散”——以后FF想加条生产线,可能得跟十个“金主爸爸”挨个汇报,效率低得要命。

更关键的是:这笔钱“够首批交付”,然后呢?汽车行业有个残酷规律:“首批交付只是开始,规模化量产才是生死线”。1000辆车能让公司活下来?不可能。特斯拉2008年交付首批Roadster时,账上只剩2000万美元,差点破产;蔚来2018年交付ES8后,因为电池问题召回,一口气烧掉30亿,股价暴跌80%。FF要是只盯着“首批交付”,不考虑后续的规模化、成本控制、售后服务,那这笔融资就不是“续命钱”,而是“催命符”——烧完这波,下一波融资去哪找?

资本为什么愿意投FF?这才是最有意思的问题。现在新能源赛道什么行情?蔚来裁员10%,小鹏卖一辆亏5万,理想靠“增程式”勉强盈利,特斯拉天天降价“卷死同行”。这种时候投FF,是真看好它的技术,还是赌一把“贾跃亭的IP价值”?

我猜后者占大头。贾跃亭这个人,虽然被骂“画饼侠”,但不可否认——他是中国新能源圈“话题度最高的男人”。你看,他随便发个微博“感谢纳斯达克”,评论区能炸出5万条“下周回国”的梗;FF的官微粉丝量,比很多已经量产的新势力还高。资本投FF,可能不是指望它卖车赚钱,而是赌“贾跃亭的流量能变现”——万一车真造出来了,哪怕一年只卖5000辆,靠话题度搞点周边、联名、直播带货,说不定也能回本。就像当年的“锤子手机”,销量不行,但罗永浩的流量让资本赚翻了。

三、造车:从“PPT”到“马路”,还差几道“鬼门关”?

现在所有人最关心的:FF的车,到底能不能从“PPT”开到“马路”上?

FX Super One,这款被贾跃亭吹了3年的“王牌车型”,现在进度如何?新闻说“推进首批生产交付”,听起来快了,但造车这事儿,就像西天取经,路上的“妖怪”多着呢:

第一关:供应链“卡脖子”。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电池、芯片、电机,现在都是“卖方市场”。宁德时代的电池要排队三个月,英伟达的芯片优先供给特斯拉,博世的电机涨价20%还不保证交货。FF这种“没量产过的新玩家”,供应链议价能力几乎为零——人家大厂凭什么把产能给你?万一你造了100辆就黄了,我的零件卖给谁?所以FF要么得接受“高价买二手产能”,要么得赌“供应商愿意陪它冒险”,不管哪种,成本都会飙升。

第二关:工厂“空转”风险。FF在美国加州有个工厂,2018年就号称“建成投产”,结果后来被曝“只有一个空厂房,设备都没装”。现在要生产,工厂得重新调试:冲压机能不能用?焊接机器人编没编程?总装线通没通电?这些都需要时间和钱。更麻烦的是资质——在中国卖车,得有工信部的“准生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资质),FF到现在都没拿到。它要是想在中国交付,要么找别的车企“代工”(比如以前蔚来找江淮),要么花大价钱买资质(最近有家新势力买资质花了15亿),这笔钱又得从融资里扣。

第三关:用户“买不买账”。就算车造出来了,卖给谁?FF的目标用户是“全球高端用户”,但高端用户凭什么买你?特斯拉有品牌,Lucid有技术,蔚来有服务,FF有什么?除了“贾跃亭的故事”,好像没别的。更尴尬的是价格——FF 91以前说要卖200万,现在FX Super One估计也得100万起。100万买辆“没听过的牌子”,还是“贾跃亭造的”,用户心里肯定打鼓:“这玩意儿坏了,上哪修?保值率能有多少?不会开两年公司就没了吧?”

当然,FF也不是完全没机会。现在新能源赛道虽然卷,但“高端智能”这个细分市场,其实还有缺口——特斯拉Model S太老,Lucid Air太贵,蔚来ET9还没上市,FF如果能把车造出来,定价100万左右,性能、续航、智能体验真能打,说不定能抢一波“猎奇土豪”的订单。就像当年的“前途K50”,虽然销量拉胯,但好歹让大家知道“中国也能造电动超跑”,FF要是能做到“车能开,不自燃,系统不卡”,就算成功了一半。

四、贾跃亭:从“下周回国”到“下周交车”,信用分还剩多少?

最后,绕不开贾跃亭这个人。毕竟FF的故事,本质上是贾跃亭的“个人救赎史”——从乐视崩塌到“下周回国”,从“PPT造车”到“纳斯达克合规”,他的信用分,这些年早就被透支得差不多了。

现在大家看到FF通过合规,第一反应不是“恭喜”,而是“这次是真的吗?”“不会又是为了骗融资吧?”这种怀疑,其实很正常。贾跃亭以前的操作,太伤人心了:

2017年,他说“FF 91 2018年量产”,结果工厂都没建好;2019年,他说“融资10亿美元,马上回国”,结果钱没到账,人也没回来;2022年,他说“FX Super One 2023年交付”,结果又延期到2025年。现在他说“2025年推进首批交付”,大家心里肯定嘀咕:“不会又要等到2027年吧?”

但这次,好像有一点点不一样。以前贾跃亭团队说话,全是“我们计划”“我们预计”“我们将要”,现在开始说“我们已完成”“我们已锁定”“我们已收到”——从“将来时”变成“完成时”,这是一个重要信号。更关键的是,纳斯达克的监督期不是“走过场”,如果FF这次再违约,不仅会退市,相关责任人可能还要面临诉讼。贾跃亭已经在美国待了这么多年,他敢赌这个风险吗?

其实大家对贾跃亭的态度,挺矛盾的:一边骂他“画饼”,一边又忍不住关注他——毕竟,在“人人喊打”的新能源赛道,能把“造车梦”坚持8年,从退市边缘爬回来的,也就他一个。这种“屡败屡战”的精神,虽然有点“偏执”,但某种程度上,也戳中了很多人的“爽点”——谁不想看“失败者逆袭”的故事呢?

所以贾跃亭现在最需要做的,不是继续“吹牛逼”,而是“干实事”:把工厂的摄像头打开,直播造车过程;每周公布供应链进度,让大家看到零件真的在组装;邀请媒体去试驾样车,证明车能开、不卡顿。只要让大家相信“这次不是画饼”,他的信用分就能慢慢涨回来。

结语:FF的天亮了,但造车的夜还很长

FF通过纳斯达克合规监督期,恢复上市地位,融资到位——这确实是个“好消息”,至少说明它没死,还在往前跑。但这绝不等于“成功”,顶多算“拿到了参赛资格”。

新能源造车,从来不是“合规通过就万事大吉”,而是“量产了才算入门,盈利了才算及格,活过5年才算成功”。FF现在刚跨过“入门考试”的第一道坎,后面还有供应链、工厂、市场、资金、用户信任无数道坎。

至于贾跃亭能不能“把车开出来”,现在下结论还太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最后结果如何,FF这次“从ICU爬出来”的经历,已经给所有“挣扎中的新势力”上了一课——造车难,但只要没死透,就还有机会;画饼没用,真金白银砸出来的零件,才是硬道理。

最后,送给FF一句话:别辜负这次“合规通过”的机会,也别辜负那些一边骂你“画饼”一边偷偷期待你“造车”的人。毕竟,大家看了这么多年“贾跃亭历险记”,总得有个“车开上街”的大结局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