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28.9万台的订单神话,另一边是减配疑云和起火燃烧的风波,小米新车YU7深陷巨大争议之中,就好像小米首款车SU7一样。
作为小米的灵魂人物,刚刚走出舆论风暴的雷军,再一次深陷舆论漩涡之中。
01
小米新车起火
日前,小米第二款车YU7上市,大定订单3分钟超20万辆,1小时破28.9万辆。这些数据让整个汽车行业为之震撼,小米汽车创造了新的历史。
但是硬币的另一面,却是YU7的两大负面消息。
其一,多位车主表示,下单时显示的YU7标准版和Pro版,均有外后视镜自动防眩目功能。但是订车后在“快速了解版本不同”中,只有Max版本才具备这个功能,标准版和Pro版则没有。
后来,小米将上述文件做了修正,可能是内部文件出错。
其二,某媒体发布的赛道测试视频显示,YU7跑完测试之后,刹车盘出现明火,火焰伴随浓烟从轮毂窜出。
新能源车起火,这激发了外界的敏感神经。对此,小米汽车官方迅速回应,承认了起火,但否认是车辆质量问题。
小米称起火原因,是测试完后没有跑散热圈就直接驻车,高温导致刹车片发生起火。
同时,小米强调:“制动系统整体未出现任何制动失效等问题,功能健全,使用正常。”
02
SU7前车之鉴
订单爆火的同时,伴随着巨大负面新闻,小米YU7被推上风口浪尖。
事实上,这不是小米汽车第一次陷入“光环与阴影”的舆论漩涡,其首款车SU7也是如此。
小米SU7很争气,销量超越Model 3,为小米赢得“特斯拉杀手”的称号。但是SU7 Ultra身上,却发生退车风波。
原来是车主发现,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只是一个装饰品和摆设,不具备太多功能性,这与小米之前宣传不相符合,于是就要求无损退车。
与退车风波相比,小米SU7高速车祸事件的负面影响更大。
今年3月底,导致3名女大学生死亡的SU7高速车祸,让小米深陷舆论泥潭,把雷军等小米上下都打懵了。此后,舆论围绕智驾的安全性,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小米也备受质疑和指责。
后来,公安部、工信部等监管部门出面,对智驾行业实行强监管,辅助驾驶开始替代高阶智驾等词汇,整个行业开始降温。
甚至有人认为,小米一个企业拖慢了中国智驾行业的发展进度。
03
雷军再遭考验
小米可能会觉得委屈,因为枪打出头鸟,互联网顶流小米身上的每一点,都可能会被外界用放大镜无限放大。
但是,这应该也是小米必须承受的压力。
众所周知,小米最擅长互联网流量营销。作为业界公认的“营销大师”,雷军有着“营销之神”的称呼。其一举一动,均能掀起滔天洪流,给小米带来巨大流量。
当然,流量是一把双刃剑,在助力小米开疆拓土的同时,一旦反噬也会向内捅伤小米。
首款车SU7和第二款车YU7,均在光环与阴影中徘徊。
换个角度来看,这些晕轮风暴未尝不是小米的“成人礼”。
从“为发烧而生”的手机,到“让每个人享受科技的乐趣”的汽车,雷军和他的团队正在穿越一道看不见的“生死线”:销量狂奔时,如何不被鲜花冲昏头脑?舆论审视下,如何把流量变成信任?
这些问题,不仅是小米的必修课,更是所有造车新势力的必答题。
造车不是写代码,错了可以OTA升级;造车涉及生命安全,容不得半粒沙子。
刹车片的火光终会熄灭,舆论的浪潮也会退去,但小米汽车留下的思考不会停止。
从“网红爆款”到“主流车企”,从“流量狂欢”到“信任沉淀”,这条路注定布满荆棘。
对雷军而言,这场危机不是终点,而是小米汽车“长大成人”的必修课。
毕竟,能穿越舆论风暴的,从来不是靠营销的巧舌,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可靠和安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