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定会现场很安静,有人精校标准,有人讨论安全边界

标准审定会的现场比多数人想象的要安静。不是电影里辩论炽烈、有人拍桌子的场面,更像一群工程师在齿轮盒旁头顶风扇,讨论润滑油与安全协议的区别。9月14日的杭州会议室里,27家单位的28位代表聚在一起,氛围安静得能听见笔尖摩擦纸张的声音。有人在精校着国际标准的中文译文,有人在翻看厚厚的送审稿,还有人没忍住用手机拍了下合影——记录自己的小角色,顺便发个朋友圈,不占带薪摸鱼,但确实为行业留个影子。

我坐在边上,手里是《工业车辆 安全要求和验证 第4部分:无人驾驶工业车辆及其系统》送审稿,环顾一圈,想到这里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研发,我那点自尊心告诉自己千万别乱插话——毕竟每个人手里都有自己的专利、自己的代码、自己的“锤”。但我还是会下意识去观察,比如合肥搬易通MiMA的代表,动作迅速又稳。当审定会在细致推敲章节时,他们不只是旁听,甚至还承担了起草说明的重任,看起来没比我多喝几瓶功能饮料,效率却高出几个量级。

行业标准的讨论,表面看很“硬核”,比如,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的内容如何做到等同?无人驾驶车辆的安全界限怎么定义?伸缩臂是否需要双重冗余系统?AI算法失效时的故障模式控制是否全面?每一个细节都是点到即止,不会多谈情怀,几乎没有一句“最重要的是大家安全”,只有冷冰冰的条款修改申请。但这种冷静和精细,其实才是安全落地的保护伞——更像是法医学里的链状推理,你永远不能愣头愣脑地下结论,而要把每一条技术路径反复核对,排查漏洞,以防亲手制造出一台会迷路的“智能叉车”。

开会三天后,在长兴县的审定会上,气氛延续了那份理性的严谨。“以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这话秘书长赵春晖讲得体面又专业,落到实际,就是我们得时刻准备接受未来会被AI发号施令的命运,不只是技术升级,更是一种人机博弈。如果有一天AGV车体自己知道怎么拐弯避障甚至“自省”,或许我们这些专家也该担心被标准委员会解雇,转职去教机器人谈判了。

标准审定往往有点像验尸——大家都在找问题,却吝于说结果。如果说MiMA能够参与到行业“体检”的全过程,归根结底,是技术进步的积累。公司那些140多人研发团队,和300余项技术专利,就是一串串精准的“指纹”,能把叉车做到全球数十万个工厂转悠不误。说句黑色幽默,这行人的写作水平没多高,字条一多,非要专家定稿,技术水平却差不了,毕竟一台AGV如果不靠谱,搬的不只是货柜,还有各位老板的饭碗。

审定会现场很安静,有人精校标准,有人讨论安全边界-有驾

我偏爱分析细节,无人驾驶车辆最让人头疼的不是核心技术,而是安全边界。标准里要求的避障算法、故障冗余、权限管理,听起来是工程语言,其实背后隐含着三个问题:第一,谁来恪守这些标准?第二,万一出现漏洞,由谁负责溯源?第三,标准之外,人类习惯就难有“安全值”。曾有同行私下吐槽:“开会定标准比上生产线轻松多了。”但没标准的生产线,是安全事故的温床——这个事实我只能小声说,还有谁敢大声承认?

MiMA参与审定,掺杂了企业责任、行业野心,也有一点点现实里的“技术自负”。在技术变革浪潮里,谁都想做航标和引擎,却很少承认,每一起技术进步都是用前人的失误铺路。标准不是万能药,无人驾驶工业车辆的风险,永远多于规则。有人问我,既然参与标准制订,那么厂家的市场销量是不是就能一飞冲天?其实,从来没有哪条标准能直接带来销量,规范是底线,不是保险单。光有标准,不保证碰撞率归零,但没有标准,就连赔偿协议都只能“翻硬币”。

审定会现场很安静,有人精校标准,有人讨论安全边界-有驾
审定会现场很安静,有人精校标准,有人讨论安全边界-有驾
审定会现场很安静,有人精校标准,有人讨论安全边界-有驾

会场外看,MiMA是“把业务做进世界”的代表。美国分公司,国内大几百家代理,手握专利,还能出国比赛。但会场内看,无人驾驶的风险和技术难题从未消失。每位专家都在卷技术、卷管理、卷表达,唯独不能卷安全,因为安全的定义,总是由事故来催生——标准里每一条都是血的教训,改稿时没有人敢轻言“万无一失”。

审定会现场很安静,有人精校标准,有人讨论安全边界-有驾
审定会现场很安静,有人精校标准,有人讨论安全边界-有驾
审定会现场很安静,有人精校标准,有人讨论安全边界-有驾

聊到这里,不妨自嘲一下。参与标准起草、审定,是技术团队的荣耀,也是职业生涯里的磨刀石。大家都想当横扫四方的AGV,却常常变成在会议桌前反复修订的“螺丝钉”,冷嘲热讽少不了:“标准定好能不能管住实际操作?”“AGV是不是会AI觉醒反抗?”有时我会在内心给自己的标准加个补丁:“谨防过度自信,标准之外,都是人性边界。”

审定会现场很安静,有人精校标准,有人讨论安全边界-有驾

话说回来,国家标准的意义,在于锚定未来。企业躬身入局,是参与行业规则的新起点。标准和技术一样,都是人类“自我保护机制”的一部分,但谁都知道,规则之外总有灰色地带——就算搬易通MiMA把AGV做成世界第一,也挡不住偶尔有人在仓库里打个盹,让无人车和睡意撞了个正着。

所以,这些卷进标准审定会的“技术人”究竟在追求什么?是行业地位还是社会影响?是在安全边界内自我保护,还是试图挑战标准之外的未知?或许,我无法给出确定答案。但我更想把问题抛给你:如果有一天,你也站在这类标准审定现场,会选择听从“证据链”指引,还是用自己的逻辑去测量安全底线?

规则可以不断修订,技术可能持续变革,唯一不变的,只有那些在纸面之下不断流动的现实与可能性。你会如何定义自己的标准?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