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国交通大臣莉莲・格林伍德对着镜头斩钉截铁地说出 “中国组装的汽车没资格” 时,一场没有硝烟的新能源战争已然打响。6.5 亿英镑的电动车补贴蛋糕,被贴上了 “中国制造禁止入内” 的标签,这道以 “碳排放标准” 为名的玻璃门,终究没能掩盖其贸易保护的本质。
从 0 到 19390 辆的震撼,中国车企撕开欧洲市场口子
三年前还在英国市场近乎 “隐身” 的比亚迪,如今用一组数据让西方同行胆寒:2023 年销量几乎为零,2024 年突破 9000 辆,2025 年上半年直接飙升至 19390 辆。这不是孤例,名爵、零跑、捷途等中国品牌集体上演 “现象级突围”,硬生生将英国纯电市场 21.6% 的渗透率撕开一道口子。
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品牌在英市占率正以火箭速度攀升,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全面领先。当比亚迪的汉、海豚穿梭在伦敦街头,当奇瑞捷途的 SUV 停满曼彻斯特的停车场,曾经对 “中国制造” 嗤之以鼻的欧洲消费者,正在用钱包投票。
碳排放标准成新武器?双重标准暴露真实焦虑
英国政府高举的 “碳减排” 大旗,细看之下满是破绽。同样的电池技术,同样的生产工艺,只因贴了 “中国制造” 的标签就被判定为 “高碳”,这种量身定制的歧视性条款,与其说是环保考量,不如说是对本土产业的慌张护盘。
要知道,中国新能源车企早已建立起全球最完整的绿色供应链。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工厂实现 100% 清洁能源供电,奇瑞的芜湖基地通过光伏电站覆盖 80% 用电需求。所谓的 “碳门槛”,不过是给贸易保护主义披了件环保外衣。正如中国驻英大使馆所言,这种做法早已踩线 WTO 规则的红线。
越封锁越强大,中国车企的破局之道
面对层层壁垒,中国车企的反击堪称教科书级。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绕过关税壁垒,名爵依托英国本土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零跑与欧洲经销商共建充电生态。这些举措不仅化解了贸易壁垒,更将 “中国智造” 的标准植入全球产业链。
国际舆论曾嘲讽中国汽车 “水土不服”,如今却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当比亚迪的三电技术领先行业两代,当奇瑞的全栈自研系统斩获欧盟认证,中国品牌早已不是低价替代品的代名词。在德国慕尼黑车展上,中国电动车展台前的长龙,足以说明谁在定义新能源的未来。
这场由 6.5 亿英镑补贴引发的风波,本质是全球汽车产业权力转移的缩影。当中国车企从 “跟跑者” 变为 “规则制定者”,旧秩序的守护者必然会躁动不安。但历史早已证明,任何试图逆技术潮流的壁垒,终将被创新的车轮碾得粉碎。比亚迪们正在书写的,不仅是中国汽车的出海史诗,更是一个产业重构时代的东方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