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降价三万,增程2.0时代真的能打破“20万元以内难卖”的魔咒吗?这个问题,恐怕比你想得更复杂。
先承认一个现实:2025年前的增程车型,已经成为过时技术的“活化石”。新一代增程已悄然抢跑,东风、上汽、广汽等巨头加速跟进,智己、昊铂相继亮出大电池、高续航的新方案。不等到2025年底,增程2.0开场即已成为市场的新热词。连小米和小鹏也要玩,未来市场绝对有你意想不到的对决。问题是,新技术能带来销量奇迹吗?
增程2.0的诞生,是车企和供应链的合谋。宁德时代干脆给出了专用增混电池,成本降了,能量密度和续航也抬头。智己LS6直接拉到450公里纯电续航,昊铂HL也有350公里。所谓增程2.0,本质就是大电池加小油箱,再配上发动机性能优化。可魔咒随之而来——20万元以内,这类车依旧难卖。
其实,从市场数据看,增程有个怪象:越贵越畅销。五菱宏光6.88万,没人买账;长安启源A07十三四万,销量平平。你想低价走量?理想、鸿蒙智行、零跑三巨头用实际销量啪啪打脸:畅销增程全都得二十万起步。理想L6、问界M7、智界R7,起步价在25万上下。零跑靠极致性价比立足,复制难度高。高端领域,尊界S800上市两个月,大定破万,奔驰S级都要靠边站。
市场为什么这样?说白了,增程车型的需求集中在有家用充电桩、固定车位、城市高收入人群。低价市场注重经济实用和运营成本,混动、插混才是王道。看网约车市场,增程车型几乎绝迹。即使再抢眼的技术参数,也扭转不了应用基础的命门。
增程2.0的营销,也玩得风生水起。智己敢喊“四百五十公里比纯电强”,拉动不少原本游移于理想和问界之间的潜在用户开始观望。车企拼的不只是硬件配置,连权益也送到家——800V架构、家用充电桩、免费充电额度。张口就是“买车送未来”,让人怀疑以后车企是否给你掏路费。
可技术归技术,该说的冷水还得泼。所谓2.0时代,核心变化无非四点:纯电续航拉升至三百以上,体现在超大容量电池;增程器发电效率提升;馈电后性能有所改善;充电速度短板被逐步补齐。归根结底,这还是供应商与车企研发实力的博弈。宁德时代敢率先推大容量专用电池,整车厂集体扎堆跟进。智己66度电池,昊铂60度,岚图63度——续航350到450公里随便挑,价格还要再往下压。
有没有争议?当然。究竟电池越大越好吗?理想汽车认为450公里足够一周不充电,现实却是碳足迹、能源损耗都要权衡。蔚来李斌指出,背着不用的增程器和油箱简直是浪费。昊铂选了350公里与70千瓦高效增程器,传统派还在犹豫该不该继续堆料。
根本原因,是增程还是个过渡技术。发动机商业极限已近100年巅峰,政策管控不断收紧,碳达峰、碳中和大势所趋。馈电后油耗优化空间有限,插混动能耗已降至5L/100km,被誉为新一代“油电混动屠夫”。运营用车、成本考量,插混完胜增程。即使城区用电、长途用油的理想场景美好无比,真实出行高峰期,充电难依旧是心头刺。理想汽车敢于铺设自营充电站,才赢得口碑回升,而大多数增程用户都得“自养”充电桩,门槛不可低估。
眼下,华为等玩家正试图推动传统小众市场破圈。旅行车领域,新车型秒破两万订单。可增程,纵然技术炫酷,目前还难以在20万元以下市场迸发新生。毕竟,高续航、大电池带来隐性成本提升,小电池又拖累性能,左右为难。
当然,也别妄自菲薄。中国市场丰富多变,各路玩家层出不穷。增程2.0能不能成为下一个爆点,不取决于口号,而赖于真实用户体验和结构性创新。高端市场,像广汽昊铂这样大胆“全拉满”的产品,或许能趟出新路。但“20万元以内畅销”的魔咒,这一仗,远比技术升级复杂得多——一切还得市场说了算。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