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动机震撼全球日本专家拆解后服了核心技术100%自研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提起自己国家的汽车工业,心里总有点复杂。

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个印象,那就是我们更像是一个庞大的“组装车间”,把从世界各地买来的发动机、变速箱、芯片这些核心部件,熟练地装进一个自己设计的车壳子里,然后一辆车就诞生了。

这个说法虽然听着有些刺耳,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确实反映了一部分现实。

中国发动机震撼全球日本专家拆解后服了核心技术100%自研-有驾

汽车的“心脏”——发动机,作为技术含量最高、制造难度最大的部件之一,一直是我们追赶的目标。

然而,最近在汽车圈里流传的一件事,似乎在用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情况可能真的不一样了。

事情的起因,据说来自我们的邻国日本。

日本的汽车工业以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深厚的技术积累而闻名全球。

他们的一些资深汽车技师,本着研究和审视的态度,对中国一汽红旗品牌的旗舰轿车H9进行了一次非常彻底的拆解分析。

他们的重点,自然是那台被誉为汽车灵魂的发动机。

在拆解之前,很多人心里或许都有一份预设的“零件清单”,猜测着这台发动机里的活塞可能是德国马勒的,喷油嘴是德国博世的,或者某些关键轴承来自日本精工。

毕竟,在高性能V6发动机这个领域,德系品牌已经设立了极高的技术标杆,后来者通常会选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采购成熟的零部件来缩短研发周期,降低风险。

可当这台3.0T V6机械增压发动机被一层层剥开,零件被整齐地摆放在工作台上时,现场的空气似乎变得安静了。

中国发动机震撼全球日本专家拆解后服了核心技术100%自研-有驾

技师们预想中那些熟悉的外国品牌标志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印着汉字的中国本土供应商的标识。

从最核心的缸体、曲轴、连杆,到相对精密的燃油供给系统、点火系统,再到各种传感器,经过逐一核查,得出的结论让在场的人颇为惊讶:这台发动机的核心部件供应链,已经实现了完全的自主化。

当然,光是“国产”还不够,性能才是硬道理。

这台发动机被装上专业的测试台架,一系列严苛的性能测试随即展开。

最终输出的数据报告显示,它的最大功率可以达到283马力,峰值扭矩则有400牛·米。

这个数据放在全球同级别的3.0T发动机里,也绝对是第一梯队的水平,完全可以和奥迪、宝马等豪华品牌的主力六缸发动机掰一掰手腕。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采用的技术路线是机械增压。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词有点陌生,我们平时听得更多的是涡轮增压。

简单来说,涡轮增压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来驱动涡轮,给发动机“加餐”,但因为需要等废气达到一定量,所以踩油门时总会感觉动力要“慢半拍”,这就是所谓的“涡轮迟滞”。

而机械增压不一样,它直接通过皮带由发动机的曲轴带动,就像一个随时待命的鼓风机,只要你踩油门,它就立刻开始工作,动力响应非常迅速,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延迟。

中国发动机震撼全球日本专家拆解后服了核心技术100%自研-有驾

这种特性让车辆在城市里走走停停时开起来更加顺畅,而且在中低转速下就能提供强大的扭矩,燃烧也更充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积碳问题。

当完整的供应商清单和毫不逊色的性能数据摆在面前时,最初的怀疑和审视,最终转化为了对中国汽车工业进步的认可。

如果说这台V6发动机的成功,是证明了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有能力造出与世界先进水平并肩的“强壮心脏”,那么红旗手中握着的另一张王牌——V12发动机,则更像是一种工业实力的宣告。

V12,这三个字符在汽车界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图腾,是金字塔尖的存在,通常只装备在像劳斯莱斯、法拉利这样的顶级豪车或超级跑车上。

它不仅仅是气缸数量的堆砌,更是对一个国家在材料科学、精密加工、综合调校等领域极限能力的终极考验。

红旗的这台V12发动机,最早在2016年以6.0升自然吸气的形式亮相,已经足够令人震撼。

但工程师们并未就此满足,后续又为其加装了双涡轮增压系统,将其性能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最终,这台“性能猛兽”可以爆发出高达762马力的功率和1100牛·米的恐怖扭矩。

1100牛·米是什么概念?

它意味着极其强大的拉拽能力。

中国发动机震撼全球日本专家拆解后服了核心技术100%自研-有驾

举个例子,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夫长”主战坦克,使用的也是V12发动机,但其扭矩数据还略逊一筹。

从理论上讲,红旗这台发动机所能产生的力量,足以拖动一辆几十吨重的钢铁巨兽。

要实现这样的性能,背后是无数技术难关的攻克。

首先是材料,发动机工作时,缸内温度和压力是极其惊人的,普通金属材料在这种环境下会迅速软化甚至熔化,所以必须使用在航空航天领域才会常见到的特种耐高温合金和钛合金,才能保证发动机在极限运转下依然稳定可靠。

其次是精度,十二个气缸、几十个气门、上百个运动部件,要在每分钟几千转的高速下完美协同工作,任何一个零件的加工误差都必须控制在微米级别,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几十分之一。

这种精度要求,已经远超普通民用产品的范畴。

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很多装配和调校工作无法由自动化生产线完成,必须依靠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像对待一件精密仪器一样,进行手工组装和调试。

一台V12发动机在出厂前,要在测试台上经历长达数月、不间断的满负荷耐久性考验,仅仅是测试环节的成本,就足以购买好几辆红旗H9。

正因如此,它的制造成本极高,产量也极为有限,主要用于国家最高规格的礼宾用车等特殊场合。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花这么大的代价,去研发和生产一款绝大多数普通人一辈子都接触不到的发动机,到底值不值?

中国发动机震撼全球日本专家拆解后服了核心技术100%自研-有驾

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

这台V12发动机的象征意义和战略价值,远大于它的商业价值。

它就像一个“技术孵化器”,在研发它的过程中,我们被迫去解决材料、工艺、控制软件等一系列“卡脖子”的难题。

这些攻关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技术、数据和经验,会形成一个强大的技术储备库,并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

比如,制造高性能飞机发动机所需要的核心技术,与制造顶级汽车发动机在很多基础原理上是相通的。

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如果连自己最顶级的汽车“心脏”都造不出来,那么在更关键、更核心的领域,想要实现完全的自主可控,难度可想而知。

如今,这种从塔尖开始的技术突破,正在产生积极的连锁反应。

我们能看到,一些其他的国产品牌开始在其混合动力车型中,应用源自于这些高端研发项目的技术成果,让普通消费者也能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

更令人欣喜的是,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者的观念正在悄然改变。

大家在谈论一辆国产车时,话题不再仅仅局限于它的外观是否漂亮、屏幕够不够大、配置多不多,而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它的发动机热效率、变速箱换挡逻辑、底盘的操控感受这些更深层次的“硬核”技术。

这种从关注“面子”到探究“里子”的转变,恰恰是一个国家汽车文化走向成熟、工业实力建立起真正自信的最有力证明。

这背后传递出的信息很明确:中国制造,已经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勤奋的“组装工”,而是有决心、有能力,在核心科技的赛道上,与世界顶尖选手一较高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