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5年9月15日。
征求意见稿提到,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将严格执行OTA(空中下载技术)升级分类管理,未经备案的企业不得开展任何OTA升级活动。同时,企业不得向用户推送未经充分测试验证的软件版本,亦不得通过OTA隐瞒缺陷,需确保升级后产品与准入标准一致,企业承担产品安全责任。
有人会问,OTA升级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在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上的不定期更新并不鲜见,有关部门对车企OTA的管理是否“手伸得太长”了?其实不然。
作为一类高度复杂且涉及公共安全的“移动计算终端”,汽车OTA升级已从单纯的软件更新演变为关乎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及网络安全的系统工程。尽管企业通过高频OTA更新传递“走在科技前沿”的信号,但未经充分验证的代码推送可能将用户暴露于多层级风险中,其影响范围涵盖单体车辆失控、区域交通瘫痪乃至社会级网络安全事件。
从技术角度看,大多数OTA升级是对车载ECU(电子控制单元)中嵌入式软件的增量式修改,新代码虽然能够直接改善所针对目标的功能性或安全性,但企业应对新代码的兼容性、适配性、缺陷逃逸率等做全面的复盘检查,覆盖硬件、软件、通信协议及用户场景等多个维度,特别是涉及辅助驾驶相关升级时。然而,由于验证周期过长,部分企业选择将未充分验证的OTA版本直接上车,让用户充当“移动测试员”,放大了使用风险。
此外,部分企业将OTA当作掩盖硬件缺陷的工具,用“小修小补”的软件升级回避根本性的设计问题。更严重的是,部分企业在升级中隐瞒风险,用户知情权与选择权被严重剥夺。用户体验层面的权益受损同样触目惊心:频繁弹窗的升级提示、动辄数小时的等待过程,打乱了日常出行节奏;界面操作逻辑的调整让用户感到茫然,尤其对老年群体极不友好。
因此,不难看出此次有关部门对车企OTA的监管加严是及时且必要的。严格的备案制度要求企业在升级前披露完整信息,从源头减少“暗箱操作”空间;对频繁升级企业的专项核查,则直指“重迭代轻安全”的畸形发展模式。政策明确禁止通过OTA隐瞒缺陷、关闭驾驶员监测功能等行为,将企业责任边界划得清清楚楚。这些措施并非处于限制目的,而是为OTA设置“安全护栏”,让OTA升级回归“以用户安全为核心”的本质。
目前,相关部门对车企OTA的监管还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其落地仍需较长时间。在此期间,相关部门需要考虑如何将政策进一步细化,并让监管得到有效落地。
汽车软件系统的复杂性远超传统消费电子,一辆L2级辅助驾驶车型软件代码量可达5000万行,涉及100余个ECU模块协同,涵盖智能驾驶域、动力域、座舱域等多个核心控制模块,各模块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协同关系。企业提交的备案材料往往仅披露“功能优化”“体验升级”等表层信息,对底层算法参数调整、跨模块交互逻辑变更等关键内容语焉不详。监管部门若仅依赖书面材料审核,难以判断升级是否暗藏风险。这需要建立专业的第三方检测体系:一方面要具备场景复现能力,能对OTA优化或修改的部分进行实际测试,验证功能升级后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需掌握逆向工程技术,对推送的软件包进行代码级解析,核查是否存在未申报的功能修改或潜在漏洞。此类第三方机构监管需覆盖智能驾驶、储能管理等细分领域,且需保持独立于车企的第三方身份,确保检测结果的客观性。
跨部门协同的不畅则可能让监管出现“漏洞”。当前OTA升级监管涉及多部门职责: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汽车生产准入与软件参数备案,市场监管总局主导质量缺陷调查与召回,交通运输部掌握车辆运营数据,网信部门则监管数据安全。但现实中各部门数据壁垒明显:车企的升级备案信息存于工信系统,用户投诉数据归集在市场监管平台,事故调查数据则分散在交管部门,数据不通导致监管效率大打折扣。例如某车型升级后频繁出现辅助驾驶突然退出的投诉,市场监管部门因缺乏该车型的升级参数备案数据,难以快速定位是软件缺陷还是硬件问题。
因此亟待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打通升级记录、投诉信息、事故报告、缺陷调查等数据链路,构建从备案到监测,再到预警和处置的全流程监管闭环。
同时,中小企业合规成本压力亟待关注。头部车企能斥巨资建专属测试场、组独立测试团队,而不少中小企业因研发资金有限,连基础软件测试设备都难以配备。若统一执行备案与测试标准,中小企业或因无力承担成本而“铤而走险”,例如省略备案偷偷升级、以“最小化测试”应付监管。对此,可考虑差异化监管方式:一是分级制定监管标准,按企业规模和升级影响范围,简化非核心功能(如车机系统)升级监管流程,对核心升级(如驾驶辅助、动力控制)执行最严标准;二是开放公共测试资源,由政府或行业牵头搭建含千余种场景的公共测试平台,提供标准化工具与数据服务,供中小企业按需租用,降低重复投入。
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技术迭代速度,更在于安全可控的升级能力。监管政策的完善只是第一步,企业更应主动承担主体责任,守住“测试严于升级、安全高于速度”的研发理念。消费者也需提升风险意识,对频繁升级的车型保持警惕,通过正规渠道反馈使用问题。唯有监管、企业、用户形成合力,才能让OTA技术真正服务于出行安全,推动智能汽车行业从粗放式生长迈向健康可持续发展。此次征求意见稿的提出,既是对行业的规范,更是对消费者的承诺——在创新与安全之间,安全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文:张海天 编辑:陈伟 版式:王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