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财报“亮眼”,估值却为何低迷?揭秘“纸面富贵”的真相!

今日重大爆料!

奇瑞这匹“黑马”,最近是赚得盆满钵满,账面上的“高增速、高盈利”着实亮眼,惹得一众车企眼红。

可奇怪就奇怪在这儿了,你说这公司日子过得这么红火,怎么市场上的“大佬们”就是不怎么买账,给的估值总让人觉得少了点意思?

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玄机?

奇瑞财报“亮眼”,估值却为何低迷?揭秘“纸面富贵”的真相!-有驾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账面光鲜”背后,究竟有多少真材实料。

先来看看奇瑞那份“特立独行”的利润表。

对比一下比亚迪、长城、长安、赛力斯、理想,奇瑞的毛利率,怎么说呢,确实不够看,只有12.4%,远低于同行普遍超过20%的水平。

然而,画风一转,净利率却飙到了6.9%!

这可是把一众竞争对手甩在身后,特别是比亚迪的2.5%和理想的2.5%,简直是“遥遥领先”的姿态。

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有点反常?

一个毛利率这么低的公司,净利率反而这么高?

而且,奇瑞海外业务占比不低,海外市场的利润通常更可观,这更让奇瑞的利润结构显得不寻常。

细究之下,奇瑞的费用控制相当“到位”。

销售、行政、研发、财务四大项加起来,仅占营收的9.5%。

要是再算上所得税,那6.9%的净利率,是怎么来的呢?

答案,就藏在那些“其他收入及收益”里。

这部分收入,竟然占了营收的5.3%!

里面包含了银行利息、增值税加计抵减、各类政府补贴、投资收益、资产处置收益,甚至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和汇兑收益。

奇瑞财报“亮眼”,估值却为何低迷?揭秘“纸面富贵”的真相!-有驾

尤其是汇兑收益,独占了营收的3.6%!

若剔除这部分“意外之财”,奇瑞的净利率将锐减至3.3%。

若再进一步“弱化”那些与地方产业政策挂钩的补贴等收入,奇瑞的净利率区间就会落到1.6%-3.3%之间,这才是更符合行业普遍情况的数字。

再看费用率,“三费”(销售、研发、管理)合计占比仅为8.2%,相比之下,长城(12.9%)和比亚迪(14.8%)的同行,更是显得“大手大脚”。

其中,研发投入尤其值得关注。

比亚迪和奇瑞的研发投入以费用化为主,占比超过90%。

而长城则采取费用化与资本化并重的策略,研发投入营收占比能达到10%左右。

奇瑞的研发投入相对有限,其无形资产(如专利、开发支出)总值仅24亿元,对比其2000多亿的总资产,显得颇为“单薄”。

而长城和比亚迪,在这方面的投入规模则更为庞大,堪称“巨无霸”。

因此,“低费用+高净利”的利润结构,很大程度上源于奇瑞在研发方面的“克制”。

“低毛利”的表象下,隐藏着“高返利”的秘密武器。

奇瑞主要依靠经销商进行销售,近年来经销商收入占比持续攀升至90%以上。

为了驱动经销商的积极性,奇瑞祭出了“高返利”策略。

从2022年到2025年一季度,销售返利金额从60亿元一路飙升至2024年的231亿元,占营收的比重高达8.5%。

奇瑞财报“亮眼”,估值却为何低迷?揭秘“纸面富贵”的真相!-有驾

将这笔高额返利加回到毛利润中,奇瑞的毛利率便能轻松突破20%大关。

这恰恰解释了其“低毛利”的表象,实则是为了通过高额让利,迅速铺开市场。

这招可谓“立竿见影”。

奇瑞的国内外经销网点数量如“坐上火箭”般增长,从3901个激增至6285个。

更广泛的销售渠道,自然带来了销量的爆炸式增长,形成了“飞轮效应”:渠道扩张驱动销量,销量增长再激励渠道扩张。

然而,这台高速运转的“飞轮”,如今似乎遇到了“卡壳”的风险——产能告急!

奇瑞的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113%一路飙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159%。

在150万辆/年的设计产能下,强行压榨至160%的利用率,后果可想而知。

产能紧张直接导致经销商提车周期拉长,预付款的意愿自然随之减弱。

于是,你看到2024年起,奇瑞的“客户垫款”(经销商预付款)规模开始下滑。

产能的“捉襟见肘”,也让员工们不得不承受高强度的加班。

更值得深思的是,奇瑞账面上握有充裕的现金,为何不加大产能投资?

原因在于其“身负重担”。

首先,它耗费巨资(至少129亿元)从母公司手中回购核心资产,包括捷途、奇瑞科技、埃科泰克等。

奇瑞财报“亮眼”,估值却为何低迷?揭秘“纸面富贵”的真相!-有驾

其次,巨额的银行贷款和利息支出,每年仍需不菲的现金流周转。

再者,还存在一批因早期资金紧张而遗留的“其他应付款项”。

最后,在新能源转型的大潮下,智界项目以及与华为的合作,未来可能还需要巨额资金投入。

这一系列资金的“抽离”,使得奇瑞的现金流压力陡增。

尤其是2025年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大幅下滑,应收票据、贸易应收、存货等指标的攀升,预示着其与上下游的资金流转关系正在发生微妙变化,流动性趋紧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彻底化解。

说了这么多,回到最初的疑问:奇瑞这千亿级别的估值,是“被低估”还是“理性定价”?

以其3000亿元左右的营收、20%左右的增速、以及5%以上的净利率(剔除非经营性收益后),理论上估值可以达到3000亿元。

但别忘了,港股市场对车企的估值普遍更为谨慎。

长城和广汽在港股的市值,都远低于A股。

此外,奇瑞的新能源转型虽进展迅速,但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渗透率增长已显疲态。

智界作为其进军中高端市场的“尖刀”,销量增长势头也未能延续。

与华为的合作固然是优势,但在日益壮大的“鸿蒙生态”中,奇瑞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仍是未知数。

最关键的是,其“高净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收入”,一旦剥离这些非主营业务的收益,其核心造车业务的盈利能力,与同业相比便不那么出众。

再加上产能瓶颈对未来规模增长和渠道扩张的潜在制约,这些因素都为奇瑞的估值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就像一位学子,虽成绩斐然,但若细看试卷,发现其中几道题是“送分题”,又有几道是“借鉴”而来,那么对其“顶尖学霸”的称号,便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奇瑞的这一系列操作,既有令人瞩目的亮点,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隐忧”。

上市之后的表现,能否有效解决产能困境,能否真正稳固新能源汽车的赛道,能否将“纸面利润”转化为扎实的“造车盈利”,将是决定其未来估值能否“更上一层楼”的关键。

这车圈里的故事,真是越来越有嚼头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