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参与蓝皮书,低碳车成趋势,老百姓如何受益

每次一提到碳中和,大家是不是都觉得那是专家们讨论的大事,离咱老百姓二里地远?说实话,以前我也是这么觉得。直到近几年,满大街的新能源车呼啸而过,老小区楼下都安了几根充电桩,这才突然有点明白:低碳生活这件事,不光是科学家和环保组织的口号,它已经慢慢融进了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可话说回来,新能源车、低碳出行、碳排放减少这些事情,真就能靠几本蓝皮书、几场发布会推动得动吗?

前两天听说日产(中国)参与支持《汽车低碳蓝皮书》编写项目,心里多少有些好奇。日产,大家都不陌生,老字号了,全球有名。现在他们不仅在中国卖电车,还支持起咱们自家的研究报告,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一个跨国车企支持中国自己的汽车低碳蓝皮书,它到底图个啥?只为了做做形象工程、博个好名声,还是另有深意?毕竟,企业都是奔着利润去的,搞公益还不是要考虑投入产出。

我们先回头看看中国汽车低碳转型这件事。几年之前,别说新能源汽车了,就是普通百姓开汽油车,大家也没啥低碳意识。可这两年,新能源车火得一塌糊涂,特斯拉、比亚迪卷得飞起。你以为这波热潮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吗?其实背后大有玄机。

别看政策常常拿着环保做大旗,说要节能降碳、减排治霾。但说到底,国家推新能源车,不光是为了给大气“洗洗澡”,更重要的是推动汽车产业升级,抢全球汽车的饭碗,把我们这些年在智能制造上的积累全托出来砸牌桌。新能源车发展快了,电池技术领先了,纯电和混动玩得溜了,咱就能从“汽车大国”往“汽车强国”靠拢。

日产参与蓝皮书,低碳车成趋势,老百姓如何受益-有驾

既然政策要推,这时候《汽车低碳蓝皮书》这样的文档就特有存在意义了。它不是简单地当本教科书写,而更像是给所有参与这场“汽车革命”的人指条明路:当下我们水平咋样?全球同行混得咋样?哪儿干得好了?后面往哪儿发力?这种动静,别说企业,连高校、研究院都得掺一脚。

日产参与蓝皮书,低碳车成趋势,老百姓如何受益-有驾

但问题来了:日产这样的外企乐意帮忙写蓝皮书,到底是心怀天下,还是另有打算?你品,你细品。日产做新能源,不是一天两天。全球电动汽车起步早,自己有绝活,现成的技术和经验。中国车市又大又卷,外企如果只等靠政策奶水、墨守成规保市场早就被本土品牌卷得没脾气了。既然这样,为啥不趁这股子“低碳热潮”顺势介入,给自己搭个人设、刷刷存在感?

我的看法:日商品牌参与蓝皮书,既有业务诉求,也是现实无奈。现在国内自主品牌正赶浪头,当地政府支持、群众认可,日产其实是在抢占低碳话语权,往“创新、绿色、低碳”的大趋势里嵌业务。说得露骨点,与其被浪潮裹挟,不如主动下场参与制定游戏规则。以后谁要想在这个市场吃肉,不但得在产品上过硬,还得在环保和社会责任上有话语权。日产是老江湖,套路肯定比咱深。

其实,外企也好,内企也罢,下狠手搞“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说到底都是在抢预算、抢资源、抢未来的市场准入资格。现在有多少城市新上路的出租车、公交车都得百分百新能源?以后谁的碳足迹做得到位、谁的车够“绿”,谁就能优先吃蛋糕。

日产参与蓝皮书,低碳车成趋势,老百姓如何受益-有驾

再说回蓝皮书。你要真相信它的每一个指标、每一句方向都能立马落地,那真是太天真。就像城市规划图一张画得比一张美,其实决策落地过程里摸爬滚打、灰头土脸谁也绕不过。蓝皮书价值——其实是制造话题、达成共识,给行业划红线、给舆论定调子。日产参与等于是在这一套标准里刷脸,把自己包装成环保先锋——谁还在乎你到底一年少排了多少碳?重要的是以后谈生意能拿出这本书说话:“我们参与了,我们是重要玩家!”这话说出去,产业链上下游和主管部门不得高看一眼?

技术层面上,日产这几年主打的电池和e-POWER混动技术,各种全固态电池、分布式发电、智能工厂等等,说得天花乱坠。听起来很激动人心,可实际上,电池成本、能耗效率、生产端的碳排放,都是大难题。日产显然是认准中国市场电动车是大势所趋,要抓住机会用本地研发、本土生产、本地人才带动自己的技术迭代。毕竟,新能源时代不靠本地化团队、过硬供应链,就相当于上赛场还穿着拖鞋跑步——早晚掉队。

但让我更感兴趣的是,表面看,日产在做“推动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样子,实际上背地里在用“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的思路,反向输出中国经验。这里头有个逻辑值得深思:在中国打拼技术、打磨产品、摸索策略,等于是在全球练兵场。中国市场的大规模、激烈竞争和高强度创新,是日产在全世界试错和优化的大本营。这些经验日后拿到欧美、东南亚,分分钟就是领先一步的底牌。所以日产说到底是吃中餐练刀法,准备全球大比武。

再说句大实话,现在日产不是孤独的玩家。特斯拉、丰田、大众,哪一个不是边布局产业、边喊环保?从前靠油耗、操控抢市场,现在谁都会在碳排放报告、智能制造、绿色认证上下狠功夫。将来,厂商们拼的不是谁会做四个轮子的铁壳,而是拼谁能把汽车全生命周期变成绿的,从研发、原材料到报废都算清碳账,谁的数据更漂亮谁进高端市场。

这么一看,日产协助《汽车低碳蓝皮书》这个项目,不单是顺势而为,更是提前押宝,把自己的品牌和低碳标签紧紧捆在一起。等到行业监管升级、市场门槛提高,他们自然可以轻松转身,从配角变成主角。别忽视这步棋——参与标准制定的人,最后往往是牌桌上的赢家。

咱普通消费者是不是应该盲目崇拜低碳概念?我觉得也别太上头。咱们买车还是要看性价比,真能开得住、修得便宜、用着省心,才是王道。低碳、环保当然是好的,但要是真让低碳变成又贵又难维护的“奢侈品”,那也不现实。企业、政府、专家折腾那么多报告、标准,说到底,还得能让老百姓从里头收获便利、感受到实惠。

日产参与蓝皮书,低碳车成趋势,老百姓如何受益-有驾

Summing up,日产这波参与低碳蓝皮书,既是给自家中国战略加码,也是未雨绸缪,瞄准环保和高端的技术话语权。这场关于绿色、创新的大戏,没有企业愿意缺席。大家都想在中国这个舞台上试招、练级,等到全球汽车市场重新洗牌,谁手里有底牌、谁领先半步就能收割红利。至于咱老百姓,不管是蓝皮书、绿皮书还是黄皮书,最终都得盼着它们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清爽、更实惠、更有奔头,而不是只热闹专家、企业家那一小撮人,那才叫这波操作真值。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