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百年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屡次调整航向,我们不禁要问:渠道整合究竟是救命稻草,还是又一次自我重组的“例行手术”?
福特最近的动作不小。9月23日,江铃汽车一纸公告,揭开了福特在华销售体系的“合体”序幕——由福特独资成立的“福特汽车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将全面接管福特品牌在中国的销售与服务。这意味着,过去长安福特与江铃福特各自为政、渠道分立的局面正式终结。消费者未来走进任何一家福特门店,都能买到从城市SUV到硬派皮卡,再到进口车的全系产品。这看似只是“卖车方式”的改变,实则是一场关乎品牌存亡的深层重构。
过去几年,福特在中国的日子并不好过。一边是长安福特主打的城市化车型,一边是江铃福特推出的硬派SUV和电动SUV Mustang Mach-E,两个渠道各自拉队伍、抢资源,结果却是品牌认知混乱:消费者搞不清“哪个福特才是真福特”。更现实的问题是,经销商要同时对接两家合资公司,运营成本高,资源分散,卖哪款车都难上量。这种“内耗式竞争”,像极了一家大公司里两个部门互相掐架,最终谁也没赢。
而现在,把销售权收归一家独资公司,相当于把“打仗的指挥权”握在自己手里。福特不再依赖合资方各自铺渠道,而是通过统一策划、统一管理,把营销主导权牢牢掌握。这不仅是效率问题,更是品牌重塑的关键一步。想想看,如果“野生态”成了福特的新标签,那无论是 Bronco“烈马”还是Ranger皮卡,都能在一个清晰的品牌叙事下被讲述,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有意思的是,江铃汽车并没有完全退出。它依然要向新销售公司支付运营费用,并下达销售目标,形成“生产-销售”联动。这就像一个“甩锅”但不“甩责”的微妙平衡:江铃不再直接操盘销售,却仍要对销量负责。这种模式,既让它能更专注于制造端的升级,又不至于在市场端彻底失声。而此前江铃福特科技(上海)公司高达22.96亿元的债务,也通过双方增资完成清偿,为旧体系的退出画上句号。
这背后,是合资模式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变革。过去,外资品牌依赖本地合资伙伴的渠道和资源,但现在,像大众、丰田、福特都在尝试通过设立控股公司或整合销售体系,来提升决策效率。中国市场早已不是“拿来即卖”的时代,反应速度、用户体验、品牌一致性,成了生死线。谁掌控了终端,谁才真正拥有市场话语权。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长安和江铃两家制造体系如何平衡?经销商网络如何重新分配?新销售公司能否真正打破内部壁垒,而不是换个名字继续“分治”?更关键的是,在电动车赛道上,福特的节奏是否已经慢了半拍?当比亚迪、蔚来们早已建成直营+代理的混合网络时,福特的“统管模式”到底是追赶,还是补课?
这场改革定于10月完成切换。它能否让福特走出低谷,尚需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合资车企,不再只是“技术+本地生产”的简单组合,而是全球品牌与中国市场之间,一场关于控制权、灵活性与本土化智慧的深度博弈。当渠道不再分裂,品牌能否真正“合”起来?这或许是比销量数字更值得追问的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