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台车,成交金额超6个亿,这还是“野生销售”干出来的成绩。你没看错,这就是“书生女侠过家家”夫妻俩在两个月内的战绩,平均每天卖车25台,大定金额接近一辆车40万。再加上他们332台已交付车辆的表现,一跃成为鸿蒙智行“野生销冠”。数据一出,评论区直接炸了——“这也太离谱了吧?”、“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真能带货还是另有隐情?”。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把数据摊开了仔细看看。
第一步,销量、营收、利润三件事得分开看。
1565台是“大定量”,不是最终交付的数量。也就是说,这些订单里有相当一部分只是用户付了一部分定金,离真正成交还有一步之遥。再看成交金额6个亿,表面确实吓人,但别忘了,这不是“利润”。卖一台车到底能赚多少,得看车企和经销商的分成、制造成本,还有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费用。更别提,书生女侠为了推动成交还搞了积分返还和送冲锋衣的活动,自己掏腰包贴了不少。
那毛利呢?车企的毛利通常会被研发、销售费用吃掉一大块,像鸿蒙智行这样的企业,背后有华为的技术团队强撑着,研发投入肯定不低。别忘了,鸿蒙智行的定位是“智能汽车”,这一块的钱是省不下来的。销售方面,一辆车如果被野生销售推荐出去,车企或者经销商可能还要支付佣金或者积分奖励,这些数字虽然具体不公开,但参考行业内平均5%-10%的提成比例,压力不小。
所以简单来说,这6个亿流水看着亮眼,但剥开层层费用皮之后,能留下来的并不多。
第二步,这事在行业里是不是常见?
其实还真不是。汽车行业里,靠“野生销售”拉动销量的情况并不多见,尤其是像书生女侠这种直接冲销量记录的操作。一般来说,传统车企的销售模式都是4S店体系,甚至连新势力造车的直营模式,也很少出现这种大规模的私人销售参与。而书生女侠的成绩单之所以看着“吓人”,很大程度是因为它太“异类”了。这种模式靠的是个人IP、社交影响力,再加上各种促销活动的加持,才形成了短期内的爆发。
但反过来看,这种成绩其实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如果“野生销售”能做到这种程度,那传统渠道的效率是不是低了?尤其是对鸿蒙智行这种新品牌来说,他们的市场教育和用户触达显然还没做到极致,才给了野生销售这么大的空间。这并不是车企本身的问题,而是智能汽车在整个行业里普遍存在的短板:智能汽车的潜在用户并不像传统燃油车那样成熟稳定,很多人对产品认知不足,需要更有针对性的引导。而这种引导,野生销售反而能补上官方渠道的漏网之鱼。
第三步,是不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
书生女侠这一波操作引起了不少争议,尤其是她们所谓的“积分返还”政策,甚至逼得鸿蒙智行官方发公告强调“不承诺非官方销售政策和购车权益”。这是个典型的“边界模糊”的问题——野生销售到底要不要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品牌方该不该为这种非官方活动买单?看起来很混乱,但其实可以拆成两块看。
第一块是“短期效果”。不得不承认,书生女侠这种玩法确实带来了实际销量。对鸿蒙智行这样的新品牌来说,前期最重要的是让市场看到自己,短期内冲高销量、打开知名度,这种方式是有效的。但第二块是“长远生态”。如果所有人都学着野生销售搞返现、送礼品,那车企的渠道政策会被彻底打乱,整个市场秩序也会变得更无序。这就像一场赌博——短期内大赚一笔,但可能长期来看,品牌的公信力会受损。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鸿蒙智行发布“不承诺非官方销售政策”的声明,其实是想刹住这股歪风。毕竟,智能汽车是个长跑赛道,短期的销量冲刺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车企更需要的是稳定的销售体系,而不是靠个别“网红”来拉动销量。
最后,这数据其实没那么吓人。
1565台车确实看着夸张,但本质上,它只是行业里处在过渡期的一种现象。鸿蒙智行需要销量,更需要品牌的传播力,这才给了野生销售崭露头角的机会。但长远来看,这种模式的生命力是有限的。智能汽车行业的未来,还是得靠技术迭代、渠道优化,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
所以这事看着热闹,其实不必太过惊讶,也不用对书生女侠的操作上纲上线。它只是个投射——投射出行业现在的混乱和焦虑,也投射出市场正在发生的转变。与其纠结于短期的数据,不如盯紧鸿蒙智行接下来要怎么走下一步。因为真正能立足的,不是那些“看着吓人”的数字,而是它们背后有没有稳健的逻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