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双手”?智能驾驶翻车风险高,法律责任谁来扛? 2025年7月,一则重磅消息在汽车圈炸开了锅! 国新办发布会上,公安部交管局局长王强一锤定音:别被“智能驾驶”忽悠了,那只是辅助驾驶,双手离开方向盘,出事你全责!
这消息一出,犹如给狂热的“智能驾驶”概念浇了一盆冷水,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技术发展与安全责任的深度思考。 这并非空穴来风。
早在今年4月,就有业内人士向媒体呼吁,应尽快出台智能驾驶汽车的独立考试标准。 更有专家直言,市面上某些车企动不动就标榜自己的车是“L2+”、“L2++”级智能驾驶,水分太大!
实际上连L1级都没完全达标。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简直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
如今,一些新能源车企为了销量,恨不得把“无人驾驶”吹上天,让消费者误以为买了车就能彻底解放双手,坐享其成。 但现实是残酷的。
王强局长明确指出,目前压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所谓的“智驾”系统,说白了就是辅助驾驶,驾驶员才是车辆的最终掌控者。 想象一下,你开着车,开启了“智驾”模式,然后放开方向盘,低头刷着短视频,甚至打起了瞌睡……这画面想想都后怕!
一旦发生事故,轻则民事赔偿,重则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追责!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可不是一句空话。 为了规范市场,相关部门也是操碎了心。
公安机关表示,将联合工信部等部门,督促车企承担起主体责任,别光顾着吹嘘,要把辅助驾驶功能的边界和安全措施明确告知消费者,更要杜绝虚假宣传。 同时,还要加强对新用户的培训,让大家明白辅助驾驶该怎么用,什么不能用。
更重要的是,法律法规也要跟上。 公安部将推动细化《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辅助驾驶的法律属性,同时推动车企提升技术可靠性,制定相关安全标准,甚至考虑将自动驾驶分级标准纳入驾考范围。
说白了,就是要让大家明白,辅助驾驶再智能,也只是“辅助”,不能代替驾驶员。 你的双手,你的眼睛,才是安全驾驶的最后一道防线。
近年来,辅助驾驶技术确实发展迅猛,但随之而来的安全事故也让人胆战心惊。 是技术不够成熟,还是车企过度宣传?亦或是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期望过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工信部早在4月份就曾强调,车企要规范宣传,别动不动就“自动驾驶”、“智驾”,要老老实实地用“(组合)辅助驾驶”这个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发出倡议,呼吁企业别再玩文字游戏,要对消费者负责。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技术是好东西,但安全更重要。 车企不能只顾着追逐利益,而忽视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消费者也不能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蒙蔽双眼,要理性看待智能驾驶,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 毕竟,开车上路,安全才是王道。
拿生命当儿戏,迟早要翻车! 辅助驾驶的本意是提升驾驶体验,降低驾驶疲劳,但如果因此放松警惕,甚至把生命安全寄托于不成熟的技术,那无异于饮鸩止渴。
我们应该拥抱科技,但更要敬畏生命。 所以,下次再听到“智能驾驶”、“自动驾驶”这些词汇时,不妨多一个心眼,问问自己:我真的了解这项技术吗?我真的能为自己的安全负责吗? 那么,在你看来,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真正让你放心地“解放双手”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