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从2017年的7.8%断崖式下滑至2024年的4.4%,而这背后的主要原因便是长达两年多的行业“价格战”,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虽然车型价格下滑降低了购买成本,但部分车企牺牲质量的行为却让这场价格战向着恶性竞争方向推进,从数据上看,新能源车的投诉量在2024年便出现了同比63.4%的激增,而面对当下的竞争环境,车企应该如何破圈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就笔者个人的观点而言,要想破解当下的内卷困境,车企需要从技术创新、产业整合和全球化布局三个方向重构自身的竞争力。在技术创新方向,目前头部企业正通过千亿级的研发投入建立技术护城河。
具体来看,长安汽车宣布未来十年将投入2000亿元用于智能化研发,而比亚迪在2024年研发投入便超200亿,不断的创新让这些车企拥有了“技术溢价”,这也印证了奇瑞执行副总裁李学用提出的“只有技术向上才能破除低水平竞争”的观点。不过我们也需注意的是,技术创新和研发均需要时间沉淀,这也要求企业需要具备战略定力。
除了加强研发之外,当前汽车行业的内卷有很大部分原因来源于产能过剩,而要想化解这一困境,产业整合成为了必然选择,目前头部车企已经占据了市场约90%的市场份额,兼并重组并不会影响行业的整体发展。
目前吉利汽车已经宣布不会再建新工厂,后期将转向整合全球过剩产能,这种产业整合思路值得借鉴。除了主动转向之外,当前的市场环境也在加速逼迫落后车企寻找生存空间,根据统计数据,2024年已有29家新能源车企退出市场,可以预见后期不想走向破产的小型车企,主动寻求大企业整合成为必然。
另外,全球化布局也是破解当前内卷的新方向,从数据上来看,2025年前4个月国内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28%,目前长城汽车在海外建立全工艺生产基地,本地化率超60%,奇瑞通过“出口向上”战略,在俄罗斯、南美市场建立差异化优势,这种产品出海模式与国内简单的价格竞争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除了以上行业可自发进行的行为之外,政策也需要进一步发力,尤其是对车企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进行价格战的行为应坚决杜绝。目前工信部已明确将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对“测试车与量产车性能不符”等乱象实施穿透式监管。中汽协倡议书要求企业坚守质量安全、商业道德、可持续发展的三条底线,这与欧盟《新电池法》的全生命周期监管思路不谋而合。
总结: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后期行业的发展需要更为健康的市场环境,目前国内的价格战犹如肾上腺激素,短期虽能刺激销量但却透支了产业生命力,要想破解当前的困局,必须从多个维度进行改变,同时车企也应守住价值底线,通过技术革新和产业协同构建产品竞争力。相信中国汽车产业能很快跳出当前的内卷陷阱,在高质量发展中真正迈向“产业强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