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伙聊天,是不是总绕不开一个话题:现在这车,到底该买油的还是电的?
看着邻居家新提的国产新能源车,样子又酷,开起来又安静,心里难免犯嘀咕。
油价跟坐过山车似的,每次去加油站心都疼一下。
可换电车吧,又担心跑不远,半路趴窝了怎么办,充电桩好不好找?
这些问题,估计是现在每个想买车的人心里都在盘算的小九九。
其实,我们现在感受到的这些小变化、小纠结,都只是冰山一角。
有行业里的明白人分析,我们正处在一场汽车行业百年未有的大变革门口,而真正的分水岭,很可能就在两年后的2026年。
到那个时候,咱们现在纠结的很多问题,可能都不再是问题了,整个汽车市场,从我们能买到的车,到我们开车的习惯,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最直观的一个变化就是,新能源车将彻底成为市场的主角,不再是配角。
咱们现在觉得新能源车多,但走在大街上,还是燃油车占大多数。
可这个局面,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扭转。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就在今年,新卖出去的车里头,新能源车的比例已经稳稳地超过了四成,有些月份甚至冲到了一半。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说,现在去买车的人,有接近一半都选择了新能源。
而那些曾经辉煌的燃油车,市场份额已经连续三年在往下掉了。
这就像一个天平,一头在快速加码,另一头在慢慢减轻。
中科院有位叫欧阳明高的院士,他可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他就预测,到2026年,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有率将稳稳地超过50%。
超过一半,就意味着从量变到质变了。
到那时候,新能源车将不再是“新”事物,而是主流,是大家买车时的默认选项。
就像十几年前我们还在讨论智能手机和按键手机哪个好,没过几年,智能手机就成了人手一部的标配。
汽车市场正在上演同样的故事,我们从一开始对电动车的怀疑、观望,到现在的逐步接受,再到未来的全面拥抱,这个进程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快。
2023年全年,咱们国家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都接近了950万辆,这个数字本身就已经非常惊人了,而增长的势头丝毫没有减弱。
其次,大家最担心的那个“续航焦虑”问题,到2026年,基本上可以画上句号了。
过去大家把电车戏称为“电动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跑不远,充电又慢,出个远门得提前规划好充电路线,生怕被扔在半路上。
但是,技术的发展就是为了解决这些痛点的。
到时候,电池技术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现在大家听得比较多的,是一种叫做“半固态电池”的东西。
咱们不用去深究它复杂的原理,只需要知道,这种新电池更安全,不容易着火,而且能量密度更高,也就是说,同样大小和重量的电池,能储存的电量更多。
有预测说,到2026年,市面上超过四成的新款纯电车都会用上这种电池。
这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续航里程的大幅提升,从现在主流的四五百公里,普遍提升到六百、七百甚至八百公里。
这个续航水平,基本上从北京开到山东济南,中间都不用停下来充电,对于绝大多数日常和节假日出行来说,已经完全足够了。
光跑得远还不行,还得“回血”快。
国家也在大力铺设充电网络,根据工信部的规划,到2025年底,全国的超充站数量要超过10万个,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桩覆盖率要超过90%。
更关键的是充电速度,现在手机都讲究快充,汽车更是如此。
到2026年,“充电10分钟,续航增加400公里”这样的超快充技术会变得非常普及。
想象一下,以后开长途,进服务区上个厕所,买瓶水,休息一下的工夫,车子就充满了大半的电,这种体验和现在去加油站加油已经没多大差别了,里程焦虑自然也就成了过去时。
再来说说另一种技术路线,增程式电动车。
这种车很有意思,它本质上是用电来开的,但车上还带了一个小排量的发动机。
这个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像个“随车充电宝”,在电池快没电的时候启动,用来发电给电池充电。
这样一来,它既有电车驾驶的平顺和安静,又彻底没有了里程焦虑,没电了就去加油站加油,非常方便。
在2026年,这种增程式车可能会迎来一波大爆发,特别是对于那些在纯电领域转型慢了的合资品牌来说,这几乎是他们能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因为他们可以利用自己在发动机技术上的一点老本,快速造出增程车来应对市场变化。
但是,他们会发现,这条赛道上,咱们的自主品牌早就已经跑在了前面,并且建立了巨大的技术优势。
到2026年,自主品牌的增程技术会更加成熟高效。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油耗,在电池没电、靠发动机发电行驶的状态下,现在主流的国产增程车百公里油耗已经能做到5.5升左右,两年后,这个数字降低到5升以内,甚至4.5升都不是梦,比很多日系省油的燃油车还要低。
更重要的差距,在“脑子”上,也就是智能化水平。
到时候,咱们的国产增程车,很可能标配了高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高速上能帮你自动跟车、保持车道,大大减轻驾驶疲劳。
而一些合资品牌的增程车,可能还在用着反应迟钝、功能简单的车机系统,这种体验上的差距,是光靠一个发动机无法弥补的。
最后,也是最让人振奋的一点,就是咱们中国的汽车品牌,将真正开始在全球舞台上大放异彩。
过去几十年,都是国外的品牌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而我们的车想要卖到国外去,困难重重。
但随着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领先,这个局面正在被彻底改写。
以比亚迪为例,就在2020年,它全年的销量还不到40万辆,在当时并不算特别起眼。
可到了2023年,它的年销量已经突破了300万辆,成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冠军。
有大胆的预测认为,到2026年,比亚迪的年产销量甚至可能冲击1000万辆大关,这是一个能和丰田、大众这些国际巨头正面抗衡的体量。
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从技术到品牌的全方位崛起。
而且,这不仅仅是比亚迪一家的成功,像蔚来、理想、小鹏、长城、吉利等一大批中国车企,都在加快“出海”的步伐。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出海模式也升级了。
以前我们是“在中国制造,然后运到国外去卖”,更多是产品的出口。
而现在,我们正在转向“在当地建厂,为当地市场制造和销售”。
比如小鹏汽车和欧洲的工厂合作,在当地生产;比亚迪也已经在匈牙利、巴西等地投资建厂。
这意味着我们的汽车工业不再是简单的输出产品,而是输出技术、资本和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真正成长为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企业。
到2026年,当我们在国外旅游时,看到满大街跑的都是挂着中国品牌标志的汽车,那份自豪感,将是前所未有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