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追着别人跑,现在别人追着我们下单。”当台州制造的摩托车在欧洲市场份额从20%飙升至35%,这背后不是低价策略的胜利,而是一部中国制造“换档提速”的实战教科书。从专攻欧洲大排量“移动客厅”到东南亚全地形越野工具,从“快递式出口”到“本地房东式运营”,台州企业用产品硬核、市场扎根、政策加速的三条腿,跑出了一条从“贴牌生产”到“模式输出”的突围之路。面对欧洲环保加码、东南亚本土竞争,完整的产业链和“集团军作战”的韧性,正让120万辆出口车成为全球市场投给中国制造的“信任票”。
主持人:你有没有想过,以前咱们排队买外国摩托车,现在倒过来了,老外排队买咱们台州产的摩托?这画面是不是有点魔幻?我第一反应是:啥情况?这背后到底发生了啥变化?
嘉宾:说实话,我看到新闻第一眼也懵了,但细想又觉得挺合理——台州那几家厂子,真不是靠便宜取胜了。你记得以前咱们买摩托,是不是都挑日系欧系?现在人家老外抢着订,说明咱们的产品真打进去了,而且是高端市场。
主持人:对吧?我刚还跟朋友说,这不就是‘风水轮流转’嘛!但光说‘转’没用,咱得搞清楚怎么转的。你说,这背后是不是产品、市场、政策三块板子都得稳?
嘉宾:没错,你这比喻挺准——就像三条腿的凳子,缺一条都坐不稳。我们先从最硬的那条腿说起:产品。台州企业没跟风做便宜通勤车,而是专攻大排量和全地形车,你猜为啥?
主持人:我猜……是因为欧洲人爱骑长途?那种风吹头发、油门到底的感觉?我朋友在德国留学,说那边骑摩托不是代步,是生活方式。是不是踩中了这个点?
嘉宾:你这理解太到位了!欧洲市场对品质、性能、环保要求高得离谱,能从20%的份额冲到35%,说明产品不是凑合,是真能打。大排量摩托在那儿不是工具,是‘移动的客厅’——舒适、耐造、有范儿。
主持人:那全地形车呢?我看资料说东南亚、中东也卖得好,这又是为啥?难道是那边人爱玩越野?
嘉宾:哈哈,你说到点子上了!中南美爱探险,东南亚要干农活+通勤,中东人拿它当周末玩具——不同地方,车得干不同的活儿。台州企业全球设研发中心,就是为这:你这边要爬山,我马上改悬挂;你那边要下田,我加宽轮胎。
主持人:我懂了,这不叫‘造车’,叫‘造场景’。那市场布局呢?总不能只盯着欧洲吧?你刚才说‘三条腿’,市场这腿怎么长的?
嘉宾:聪明!他们没把鸡蛋放一个篮子。欧洲稳扎稳打,同时猛攻东盟——尤其印尼,直接设子公司。你想想,光出口是‘送货上门’,本地设厂是‘开连锁店’,物流、售后、响应速度全不一样。
主持人:哦!所以‘设子公司’不是摆架子,是真为了接地气?比如印尼人要什么颜色、什么配置,本地团队马上能反馈,不用等国内开会?
嘉宾:对!而且更重要的是——规避风险。贸易壁垒不是纸老虎,本地生产等于‘入乡随俗’,关税、标准、用工全按当地来,比纯出口灵活多了。这步棋,是‘扎下去’,不是‘走出去’。
主持人:我突然想到个比喻:以前是‘快递小哥’,现在是‘本地房东’——房子是你盖的,租客是你管的,规矩是你定的。这思路太强了!那政策这第三条腿呢?海关真能帮上忙?
嘉宾:你别说,海关这波操作是真‘精准赋能’。他们搞了个‘享惠出口国清单’,告诉企业哪些国家能减关税——你知道吗?关税少几个点,价格立马有优势,老外下单时可能就差这一口。
主持人:啊!所以不是车便宜,是‘政策让车显得便宜’?那AEO认证是啥?听着像‘VIP通行证’?
嘉宾:差不多!AEO是‘高级认证企业’,通关走绿色通道,提前申报、两步申报,车到港口不用等,直接放行。摩托车是大件,早一天到客户手里,满意度就高一分。这不叫政策,叫‘效率加速器’。
主持人:我听明白了,这三块板子:产品是‘硬核内容’,市场是‘分发渠道’,政策是‘加速包’。但……这模式真能一直赢下去吗?欧洲环保标准越来越高,东南亚本地品牌也在冒头,你不担心吗?
嘉宾:你问到关键了!说实话,这路不是坦途。欧洲明年可能加码排放标准,东南亚本土厂子也在学咱们搞研发。但台州企业的优势在哪儿?——产业链完整。从螺丝钉到整车,国内就能搞定,反应速度比别人快一倍。
主持人:所以‘完整产业链’不是口号,是‘肌肉记忆’?比如海外突然要一款新车型,国内供应链立马联动,三天出样车?
嘉宾:差不多!而且他们现在不光卖车,还输出‘模式’——品牌、售后、本地化运营,甚至带上下游一起出海。这叫‘产业链协同出海’,不是单打独斗,是‘集团军作战’。
主持人:我突然觉得,这120万辆、13.3%增长、35%欧洲占比,背后不是数字,是无数个‘快一步’的决策。你说,这模式能复制到其他行业吗?比如家电、机械?
嘉宾:当然能!核心就三点:找细分赛道(别跟巨头硬刚)、本地化扎根(别只卖货)、用好政策杠杆(别当‘政策绝缘体’)。台州摩托不是奇迹,是方法论——而且是可复制的方法论。
主持人:那我总结一下:从‘低价走量’到‘价值竞争’,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品牌’,从‘产品输出’到‘模式输出’——这不就是中国制造的‘换档提速’吗?
嘉宾:精辟!而且你发现没?老外排队买的不是一辆车,是‘中国技术+中国品质+中国服务’的打包体验。这120万辆,是咱们产业升级的‘成绩单’,也是全球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信任票’。
主持人:说实话,听完我挺感慨的——以前我们追着别人跑,现在别人追着我们下单。这变化背后,是无数工程师、销售、物流员的日夜奋战。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嘉宾:我觉得是‘韧性’。全球供应链动荡、贸易保护抬头,他们没躺平,而是‘主动适配’——产品改、市场调、政策用,把挑战变机遇。这才是中国制造最硬的底牌。
主持人:那咱们这期就聊到这儿?如果你有任何想法,非常欢迎你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的每一条反馈对我们都至关重要。下期,我们聊聊另一个‘中国出海’的故事——猜猜是哪个行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