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日常观察,一年下来,车企发明专利的数量其实能折射出他们的研发热情和技术储备。这次长安又抢到了一项交叉路口自动驾驶的专利,听上去挺专业,但其实你自动驾驶技术最头疼的就是场景的复杂和多变,简单一点说,很多时候,真到了路口,你会发现,道路标记、车辆位置、行人行为,这些复杂程度超出想象。
开车的路上,碰到那种复杂路口,我总会和朋友调侃:你看,那个标线涂得模糊的十字路口,是不是是多少车都能绕出来?这就引申到,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他们说三级定位实际上就对应了在不同层次上止步不前到逐步细化的状态——粗定位用低精度GPS,大致知道车在哪,但精准度可能不到几米;中级用相机识别路牌、车灯等特征;最细还需要地图预建,帮车瞄准。
我其实挺疑惑的,一个不用额外传感器,只靠这套三级超分辨率定位,能不能保证雨天、大雾、逆光这些常规难题?这段时间听同行抱怨,很多auto-level的技术在恶劣天气下表现很一般。长安今年专利中提到低成本和算力受限,对我来说就像是在拼图:一方面他们想用更简单的硬件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又要求不断提升安全性和可靠性。未必一拍即合。
我去年对比过几款较价位的自动驾驶辅助工具——比如某合资品牌的L2+,它的主动刹车和车道保持明显反应比国产某些车要快一些。从实操角度看,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高级摄像头和雷达能在高速状态下更早识别行人或障碍物,而国产解决方案偏向依赖低成本GPS加摄像头,真正一到复杂路况就容易乱套。这其实和供应链有关,有没有实力运输更高端的传感器?或者,是不是会出现用廉价硬件勉强拼命的贪图成本的戏码?这个问题我还挺好奇。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就是,长安这次的专利方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种成本低、适用性强的中庸做法?我觉得未必能普遍搞定所有复杂场景,毕竟,没有多传感器冗余,安全确实还得打个问号。
我估算一下,用传统传感器的自动驾驶,一个百公里的硬件成本大概在2000元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软件加工和调校则另外算;而用低配方案,可能只需几百元的硬件成本,目标就是让半自动驾驶变得普及。可你场景一变,效果可能大打折扣,你说这是不是以成本换取平稳的一种折中?我想,也不全是坏事,毕竟高端方案太贵,普通消费者买不起。
看这项专利背后,似乎还能看到一种产业趋势:在硬件上省钱的还能提升场景适应性,难不成路口自动驾驶会变成软件升级+硬件升级的两个不同阵营?假如硬件坚持低成本,但软件不断更,能不能像手机一样天梯梯去,保持更新?
我问自己:你觉得车企到底是想通过低成本+优化算法,再搞点人工智障式的安全保障,还是在真正解决复杂路口这个难题?其实两者都对,也都错。技术永远是个折中,开发的极限在哪里?这个让我思考。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刚才扫了眼公司资料,发现今年长安专利批复数又涨了,虽然同比少了点,但总量还在快跑。有人说专利多就说明烧钱多,但我觉得,更像项目成果的象征。你知道,研发投入和专利数量差不多像在盖房子——你得有砖头。
说到实际操作,销售同事跟我抱怨:老客户经常问,自动驾驶怎么实现看得更准?他们又能不能信?这不禁让我想起,很多车主其实还是日常用车心态——这事靠不靠谱?走起单车一看,就知道。我想,他们不是不相信技术,更怕那种看起来很牛,但是真的不要出事的骗术。
今天我还和一位修车师傅聊,他说:我见过不少做自动驾驶调试的,技术再牛,也难保证在每个路口都能稳定,尤其是遇到倒车、侧向行驶那种‘界线模糊’的场景。他的话让我突然直觉——这都还得看车载算法的底盘功底,够不够稳、够不够快反应。而你要是真打算用低成本定位来攀登,那还得看,系统在不在奇怪的死角里卡壳。
说到这,真想问:我们买车,还是真的关心自动驾驶能不能拐弯吗?还是反而变成看着科技秀,心里还打个问号?这感觉,是不是我们对安全的理解太单一了点?那车,能不能多掉点细节组装的料?路面上的一个坑,能不能自动避让?或者,半夜无灯的小道,能不能乖乖循着预建地图走?
我其实挺觉得,长安这次的专利,是在试水——用有限成本,拼一个最基本的安全线——但,还要相信,未来这个线会不会一直在前面拉长?又或者,它会像电视里跳票的广告一样,变成只存在于技术纸面上的梦想。
路口的自动驾驶还远没有走到全自动的时代,但每一次的技术点滴,都是在逼我们去想:未来的安全,到底会不会变成细节上的突破?什么时候,家门口那条熟悉的小巷,也能让我们的车自动躲避掉路上的小狗或是不靠谱的倒车?这事,说白了,还得靠细节谋略。
这就是我最近的小感受,乱七八糟,却也真实。你觉得,路口难题,什么时候才能成为自动驾驶真正的门槛呢?或者说,未来我们还能不能每天踩着点上班,而不用担心那些技术还在探索的细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