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依赖到自主发展
10月30日,赛力斯发布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05亿元,净利润达53亿元。在新能源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赛力斯仍保持稳健增长,成为少数实现持续上升的代表性企业之一。更为关键的是,其增长模式正在发生深刻转变。
过去两年,赛力斯与“问界”品牌高度绑定,这家原本并不广为人知的制造商,凭借华为在技术与渠道方面的支持,在新能源汽车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问界M7、M9等车型的持续热销,帮助其迅速站稳脚跟,但也使其被贴上了“依赖性增长”的标签。
此次财报的发布,标志着赛力斯正逐步摆脱对单一产品线的依赖,向着具备自主发展节奏的企业迈进。
技术驱动高质量发展
今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1.33亿元,同比增长15.75%;净利润为23.71亿元。前三季度累计净利润同比增长31.56%,显著高于同期营收增速3.67%。这一表现表明,赛力斯的盈利质量正在持续提升。
从资产负债表来看,公司呈现出明显的扩张态势。截至9月底,公司总资产达到1215亿元,同比增长28.76%;货币资金达595亿元,较年初增长近三成。在当前行业补贴退坡、价格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赛力斯展现出较为稳健的现金流状况,实属难得。
如果说过去赛力斯主要依靠产品周期获取市场红利,那么如今其发展重心已转向体系能力的构建与积累。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近五成,研发费用占比超过4%。资金重点投向新一代电驱平台、800V高压系统、自研控制架构及热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领域,显示出公司在核心技术领域的持续深耕。
相较于行业内部分企业仍在为销量和价格而挣扎,赛力斯则选择加大技术投入,不急于追求短期爆款,而是着眼于长期可持续发展。这种战略选择体现出其对技术积累与自主可控的高度重视。
技术的可控化是赛力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过去,其核心技术多依赖外部合作,而如今,公司已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自研体系,包括自研电驱系统、整车控制平台以及电池热管理架构等,并均已实现量产。
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也使利润结构中“自有技术”成分逐步增加。赛力斯正从传统的制造利润模式,向以技术为核心的利润模式转型,这标志着其作为制造企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被定义到自定义
在品牌层面,赛力斯的身份正在经历深刻转变。尽管问界仍是其核心品牌,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已悄然发生变化:华为专注于智能体验的打造,而赛力斯则聚焦于产品稳定性与质量保障。这种认知上的差异逐渐转化为品牌势能,用户开始意识到,这家企业不仅具备造车能力,更拥有确保品质、兑现交付的实力。
可以说,这份财报标志着赛力斯正式从“被定义”的状态迈向“自定义”的阶段。它不再仅仅是华为生态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而是成长为一家能够独立运营、具备完整体系闭环的智能汽车制造商。
财务数据只是表象,更为关键的是其背后所体现的经营节奏与战略定力。随着行业进入下半场,市场逻辑正发生根本性变化:补贴退坡、融资环境收紧、消费趋于理性,使得曾经的“风口”逐渐消退。在此背景下,企业唯有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赛力斯的应对策略,展现出精准的判断与执行力。它在提升利润率与扩大规模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在合作与自主发展之间确立了清晰边界。
千亿营收不仅是阶段性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对其战略方向的一次有力验证。这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逐步涌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既能实现高速增长,又能保持持续盈利的企业正在崛起。
在2025年行业热度逐渐消退的背景下,赛力斯的转折点显得尤为清晰且真实。当其他企业仍在为短期销量疲于奔命时,赛力斯早已为长期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稳健企业终将胜出
或许在未来几年,行业将难以再涌现出大量神话般的传奇企业,但那些能够稳固现金流、保持体系稳健、持续维护品牌价值的企业,终将成为市场的最终赢家。赛力斯正朝着这一方向稳步前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