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宁德时代合作使用CTB技术,本田成为最有眼光的日系品牌?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重磅消息炸开了锅——本田中国和宁德时代签了深化合作协议,双方要一起搞大事。

这可不是普通的合作,而是瞄准了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核心技术突破。

和宁德时代合作使用CTB技术,本田成为最有眼光的日系品牌?-有驾

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和日本老牌车企,这两家企业的联手,很可能会改写行业规则。

先说这次合作的头号主角:磷酸铁锂电池。

最近几年三元锂电池风头正劲,但这次本田却把宝押在了磷酸铁锂上。

和宁德时代合作使用CTB技术,本田成为最有眼光的日系品牌?-有驾

这里面门道可不少。

咱们都知道,造车就像过日子,能省则省才能活得滋润。

磷酸铁锂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宜,原材料遍地都是,生产工艺也成熟,造出来的电池成本能比三元锂低上一截。

和宁德时代合作使用CTB技术,本田成为最有眼光的日系品牌?-有驾

这对于车企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稻草,毕竟现在电动车价格战打得太凶,能降本就意味着能在市场上多喘口气。

不过省钱只是表面功夫,真正让本田动心的其实是安全性。

去年某品牌电动车自燃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现在消费者对电池安全可是草木皆兵。

和宁德时代合作使用CTB技术,本田成为最有眼光的日系品牌?-有驾

磷酸铁锂天生就比三元锂更"皮实",高温天不容易发脾气,充电充到100%也不容易闹罢工。有行家算过账,用磷酸铁锂电池的车,自燃概率能比同类低30%以上。这对注重口碑的本田来说,简直就是现成的金字招牌。

再来说说另一个重头戏CTB技术。这个听起来拗口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电池车身一体化"。以前车企造车就像搭积木,电池包是电池包,车身是车身,中间还隔着层壳子。现在CTB技术直接把电池焊死在车架子上,相当于给车身打了副钢筋铁骨。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车内空间变大了——原来塞电池包的地儿,现在能多出个座位来。比亚迪海豹用这技术后,后排腿部空间多出了5厘米,这可不是小数目。

不过更厉害的还在后面。把电池嵌进车架,整车的刚性直接拉满。就像把房子的地基和承重墙焊成一体,抗撞击能力蹭蹭往上涨。有测试数据显示,采用CTB技术的车型,车身扭转刚度能达到4万牛·米/度,比传统结构强了30%。这对于本田这种把操控当命根子的品牌来说,简直是天降神兵——以后开电动车也能有德系车的路感,还不用担心电池被撞飞。

和宁德时代合作使用CTB技术,本田成为最有眼光的日系品牌?-有驾

说到具体车型,最近刚上市的广汽本田P7纯电SUV就是个活广告。这款车用的是宁德时代特供的三元锂电池,但底盘里藏着CTB黑科技。你猜怎么着?车重1.8吨的大家伙,百公里电耗居然不到14度,比同级燃油车还省。更绝的是,它的电池包用了12000吨压铸机一次成型,这种工艺连特斯拉都还在试验阶段。有车主实测,满载5个人跑高速,底盘依然稳得像老狗,过弯侧倾控制堪比百万级超跑。

不过咱们回过头来看,本田这步棋下得其实挺险。磷酸铁锂电池虽然便宜安全,但冬季掉电快的问题还没根治。北方用户冬天开暖气,续航缩水30%是常事。CTB技术虽然听起来美好,但一旦电池出问题,维修成本能让人哭出声——整个底盘都要拆,修车费够买辆五菱宏光了。但换个角度看,这恰恰说明本田赌对了方向。现在国家大力推广换电模式,未来电池出问题直接换新,维修焦虑反而成了伪命题。

这场合作里最微妙的是中日技术路线的碰撞。日本人向来保守,本田工程师连车漆颜色都要调三个月,现在居然敢用宁德时代提供的"黑科技"。反观中国企业,宁德时代把压箱底的CTB技术开放给外企,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这种深度绑定,与其说是合作,不如说是产业链上下游的生死结盟。有分析师预测,到2026年,采用CTB技术的电动车可能会占全球市场的40%,谁先卡位成功,谁就能吃下最大蛋糕。

和宁德时代合作使用CTB技术,本田成为最有眼光的日系品牌?-有驾

对消费者来说,这场技术豪赌最终会转化成真金白银的实惠。用宁德时代高管的话说:"合作能让每度电的成本再降8分钱。"别小看这点差价,按主流电动车60度电的容量算,光电池成本就能省4800元。要是算上CTB技术带来的空间优化,车企能把省下的成本用来升级配置,消费者就能用更低价买到高配车。

不过市场从来不是单方面的馈赠。本田想要在中国新能源赛道翻盘,还得面对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劲敌的围剿。但这次合作释放的信号很明确:传统巨头正在觉醒。当本田开始玩CTB的时候,那些还在搞油改电的企业,恐怕真的要睡不着觉了。毕竟在汽车行业,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聊到这里,不禁让人想起十几年前智能手机的混战。诺基亚坚持塞班系统,苹果却带着iOS杀出血路;安卓阵营疯狂堆硬件,华为突然掏出麒麟芯片逆袭。如今新能源车市的风云变幻,何尝不是历史的重演?本田与宁德时代的这次联手,究竟是老将涅槃重生,还是新王加冕的前奏?这个问题,或许要等三五年后才能见分晓。各位看官老爷,你们觉得传统车企能否靠技术合作实现弯道超车?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