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大事,估计不少朋友都听说了,那就是小鹏汽车发布了一份让人惊掉下巴的财务报告。
这报告里最亮眼的一条消息是,小鹏汽车的毛利率,居然在2025年第二季度达到了17.3%,头一回超过了电动车界的“老大哥”特斯拉。
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真的假的?
小鹏不是一直在“烧钱”卖车吗?
怎么突然就比那个全球闻名的特斯拉还能赚钱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个咱们中国的造车新势力,是怎么办到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
这事儿咱们得从头说起。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提到咱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很多人心里都会有个印象,那就是“以价换量”,说白了就是靠着便宜、配置高来抢市场,至于赚不赚钱,那是后话,先活下来再说。
这种模式下,车卖得越多,有时候亏得也越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得靠着一轮又一轮的融资输血。
小鹏汽车也经历过那个阶段,外界的质疑声也从来没断过。
但是,这份最新的成绩单,就像是小一鹏声响亮的宣告:那个时代过去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份成绩单到底有多硬核。
毛利率17.3%对17.2%,虽然只高了0.1个百分点,但在汽车这种重资产、高投入的制造业里,这零点一个点的超越,意义非凡。
毛利率这个词听起来专业,其实很简单,就是你卖一辆车,刨去造这辆车的直接成本,比如零件、工人工资这些,你还能剩下多少钱的比例。
这个比例越高,说明你的产品越有价值,你的赚钱能力越强。
超越特斯拉,意味着小鹏在单车盈利能力上,已经站到了行业顶尖水平。
这不再是赔本赚吆喝,而是实打实地靠产品和技术实现了价值。
光有利润率还不够,销量才是硬道理。
今年上半年,小鹏就卖了19.7万辆车,这个数字你敢信吗?
比去年一整年卖的都多,增长了快三倍,达到了惊人的279%。
一个季度就交付了超过10万辆,正式迈入了“季度十万俱乐部”。
钱袋子也鼓了起来,公司账上的现金储备增加到了475.7亿元,亏损也大幅度收窄。
这说明小鹏不仅能赚钱了,而且规模也上来了,形成了良性循环,有了充足的弹药去搞研发、扩产能。
那么,这个华丽的转身究竟是怎么实现的呢?这背后是一套组合拳,打得既精准又聪明。
首先,是卖的车越来越“高级”了。
小鹏的财务副总裁吴佳铭一语道破天机,说利润高的车型,比如G6和G9的销量占比提升是关键。
这就好比一家餐馆,以前主要卖十几块的蛋炒饭,虽然客人不少,但利润薄。
后来老板发现,大家生活水平高了,更愿意花钱吃点好的,于是推出了上百元的精品牛排。
结果发现,点牛排的人越来越多,餐馆的整体利润一下子就上去了。
小鹏就是这个聪明的餐馆老板。
它发现,现在的消费者不只满足于有辆电动车开,他们更想要智能驾驶体验更好、更舒适、更有科技感的车。
最好的证明就是,像MONA M03这款车,买高配Max版本的订单居然一直占到总订单的八成以上。
这说明,大家愿意为小鹏的高阶技术买单,小鹏的技术真正转化成了市场认可的“溢价”。
其次,是在看不见的地方下足了“省钱”的功夫。
这就是所谓的“平台化降本”。
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绕,但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想象一下你是个玩具制造商,要生产小汽车、小飞机、小轮船三种玩具。
如果每种玩具都单独设计一套零件、单独开一套模具,那成本肯定非常高。
但如果你设计了一套通用的“积木块”,比如轮子、轴承、连接件都是标准化的,三种玩具都能用,那你就可以大批量生产这些通用零件,把单个零件的成本压到最低。
小鹏就是这么干的。
通过让不同的车型,比如G6、G9,共享同一个底盘架构、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实现了15%到25%的成本下降。
这样一来,既保证了技术先进,又控制住了制造成本,利润空间自然就出来了。
这就是“规模效应”的魔力,车造得越多,分摊到每一辆车上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就越低。
如果说卖车和省钱是小鹏的“内功”,那么跟德国大众汽车的合作,就是一套漂亮的“外功”,直接把小鹏的段位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这在咱们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绝对算得上是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
过去几十年,都是我们向国外的汽车巨头学习技术、引进生产线。
而现在,情况反过来了,汽车的发明者——德国大众,主动找上门来,要花钱用小鹏的技术平台去开发他们在中国市场的新车。
更厉害的是,这个合作还要扩大到大众的燃油车和混动车上。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小鹏的技术,不再仅仅是自家产品好用的保障,它本身已经成了一种可以对外输出、可以卖钱的“高科技商品”。
这不仅给小鹏带来了整车销售之外的稳定收入,形成了一条全新的增长曲线,更重要的是,它给小鹏的品牌形象做了一次全球顶级的认证。
这就好比一个学生,不仅自己考试回回第一,还开始给班里的老牌学霸当起了“家教”,这含金量可想而知。
这件事向全世界证明,中国汽车的智能化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足以让百年汽车豪门刮目相看。
当然,小鹏的棋盘远不止于此。
在智能化这个主战场,它还在不断加码。
新车型要搭载三颗自研的AI芯片,开启L3级算力时代;2026年,支持L4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就要量产,还要在一些地方试点自动驾驶出租车。
这已经不是在追赶,而是在引领未来出行的方向了。
同时,小鹏的全球化脚步也越走越快,上半年海外销量增长超过200%,还在印尼建厂实现了本地化生产。
从产品出海到技术和生产出海,这条路走得越来越扎实。
从全新P7要挑战30万以内纯电轿车市场前三名,到第四季度要推出既能用电又能用油(增程)的SUV小鹏X9,再到放出豪言说9月份开始月交付要稳定超过4万辆,并且今年第四季度就要实现盈利。
小鹏汽车正用一步一个脚印的行动告诉我们,一个中国的科技企业,是怎样通过坚持技术创新、优化成本结构、拓展商业模式,最终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活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底气。
这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更是中国“智”造崛起的一个生动缩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