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6万辆差距背后的生死时速:上汽比亚迪上演终极对决 谁将主宰中国车市?两大巨头最后60天定乾坤

还记得去年上汽销量下滑超20%,被比亚迪终结17连冠的场景吗?谁能想到短短一年时间,这场对决竟然变得如此胶着。10月份上汽卖出45.4万辆,比亚迪44.2万辆,这是今年第三次上汽单月反超。更关键的是,累计销量差距已经缩小到不足5.5万辆。

5.46万辆差距背后的生死时速:上汽比亚迪上演终极对决 谁将主宰中国车市?两大巨头最后60天定乾坤-有驾

【新势力搅局】
当传统车企激烈角逐时,新势力品牌也在加速分化。11月1日,零跑、小鹏、蔚来纷纷发布销量战报,其中小鹏月交付突破2.8万辆,同比增长近三倍。这些新势力正在蚕食10-30万元价格区间的市场份额,而这个区间恰好是上汽和比亚迪的主力战场。

5.46万辆差距背后的生死时速:上汽比亚迪上演终极对决 谁将主宰中国车市?两大巨头最后60天定乾坤-有驾

新势力的直营模式让价格更加透明,消费者在对比亚迪汉和上汽飞凡时,往往会顺带看看小鹏P7的优惠力度。这种跨维度竞争让传统车企不得不加快转型步伐,上汽与华为合作的尚界H5就是典型例子,这款车上市首月订单就突破3万辆。

5.46万辆差距背后的生死时速:上汽比亚迪上演终极对决 谁将主宰中国车市?两大巨头最后60天定乾坤-有驾

【技术路线之争】
比亚迪坚持纯电与插混双线并行,其DM-i技术已经更新到第五代,百公里油耗降至2.9升。而上汽则选择多技术路线布局,除了纯电和插混,还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投入近百亿。今年9月,上汽大通交付了首批200辆氢能源MPV给深圳出租车公司。

5.46万辆差距背后的生死时速:上汽比亚迪上演终极对决 谁将主宰中国车市?两大巨头最后60天定乾坤-有驾

在智能驾驶方面,两家企业的策略也截然不同。比亚迪自研的"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已搭载超过170万辆新车,每天产生的路测数据超过1亿公里。上汽则选择与华为深度合作,智选车项目"尚界"直接搭载华为ADS2.0系统,预计年底前实现全国无图智能驾驶。

5.46万辆差距背后的生死时速:上汽比亚迪上演终极对决 谁将主宰中国车市?两大巨头最后60天定乾坤-有驾

【海外战场】
今年1-10月,上汽海外销量达到86.2万辆,其中MG品牌在欧洲市场表现突出,在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月销量稳定在1.5万辆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上汽在澳大利亚市场销量同比增长87%,MG4成为当地最畅销的中国电动车。

5.46万辆差距背后的生死时速:上汽比亚迪上演终极对决 谁将主宰中国车市?两大巨头最后60天定乾坤-有驾

比亚迪的海外扩张同样迅猛,前三季度出口量突破7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00%。在泰国市场,比亚迪市占率已经达到34%,连续8个月保持电动车销量第一。但在欧洲市场,比亚迪的进展相对缓慢,今年前9个月仅交付约3万辆。

5.46万辆差距背后的生死时速:上汽比亚迪上演终极对决 谁将主宰中国车市?两大巨头最后60天定乾坤-有驾

【渠道对决】
上汽拥有全国最庞大的销售网络,超过3500家4S店覆盖到县级市场。这种渠道优势在年底冲量时尤为明显,尤其是在政策切换期,经销商能够快速消化库存。今年9月,上汽通过"一口价"策略在两周内清理了8万辆燃油车库存。

比亚迪的渠道则更加聚焦,全国约1700家门店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消费活跃的城市。其直营模式保证了价格统一,但在地级市以下市场的覆盖明显不足。为了应对年底冲刺,比亚迪近期新增了200家临时展销点。

【产能布局】
上汽在临港、南京、郑州的三大新能源工厂今年全部达产,总产能突破150万辆。其中临港工厂生产的智己LS6单月交付量突破1.2万辆,成为30万级纯电SUV的销冠。

比亚迪今年新增了济南、郑州两个生产基地,总产能达到400万辆。但根据行业数据显示,其实际产能利用率约为75%,部分旧生产线正在改造升级。长沙工厂的混动专用发动机产线在10月份完成了智能化改造,日产能提升至3000台。

【供应链对比】
在电池领域,比亚迪的垂直整合优势明显,弗迪电池不仅自供,还开始对外供货。今年前三季度,弗迪电池外供量达到28GWh,客户包括特斯拉、丰田等跨国品牌。

上汽则通过合资合作保障电池供应,与宁德时代共建的电池工厂今年投产,年产能24GWh。同时与清陶能源合作建设的固态电池生产线预计明年量产,能量密度将突破400Wh/kg。

【政府关系】
各地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直接影响市场格局。上海今年延续了置换新能源车1万元的补贴,这对上汽本地销售带动明显。10月份,上汽在上海单月销量突破4万辆,创下历史纪录。

深圳对比亚迪的支持同样关键,不仅出租车电动化比例要求达到80%,还给予充电桩建设补贴。比亚迪在深圳的网约车市场份额超过60%,每天有近3万辆比亚迪电动车在运营。

【用户画像】
上汽的用户群体更加多元化,智己车主平均年龄35岁,MG用户主要集中在25-30岁。根据调研数据,上汽增购用户占比达到42%,很多消费者是在保留燃油车的基础上新增电动车。

比亚迪的用户则以首购为主,占比超过60%。秦PLUS和海豚成为很多年轻家庭的第一辆车,其中女性车主比例从2022年的18%提升到目前的35%。汉车型在公务员群体中特别受欢迎,政府采购占比达到15%。

【资本市场反应】
资本市场对两家企业的估值差异明显。比亚迪市盈率维持在25倍左右,总市值突破8000亿元。而上汽市盈率仅为8倍,市值约2500亿元。这种差距反映了投资者对新能源转型程度的不同评价。

10月份销量公布后,上汽股价单日上涨4.5%,比亚迪则下跌1.2%。有分析师指出,如果上汽能保持当前增速,估值有望迎来重估。但也有观点认为,比亚迪的全球布局和技术自研能力更具长期价值。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