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里的K线像被人轻按了一下刹车,红绿交替之间有种明显的顿挫感。
据素材所载数据,比亚迪在2025年第三季度交出的营收为1949.8亿元,同比下降3.05%,这是自2020年以来单季度营收首次回落。
同一张报表里,第三季度净利润78.23亿元,同比下降32.6%,而前三季度净利润为233.33亿元,同比下降7.55%。
这串数字像一盆凉水,直接浇在“迪王”一贯热腾腾的故事上。
股价也给了反馈,自财报披露后连跌数日,据素材所载数据,截至11月3日收盘,比亚迪跌1.18%,报99.6元/股,总市值9080.73亿元,近3日内市值缩水约370亿元。
更具反差的是,按提供口径,过去三年里第三季度一直是比亚迪放量的时间窗口,2022年至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分别增长115.59%、38.49%、24.04%。
如今,“高峰季”变身“刹车点”,节奏突然换挡,留下一句悬念:到底哪里变了。
我一度想把它简单归因于行业冷却,但回看另一组数据,话得收回来。
按提供口径,乘联分会初步推算显示,9月狭义乘用车零售约215万辆,环比增长6.5%,同比增长2.0%,其中新能源零售约125万辆,渗透率58.1%。
市场的水位并未大幅退去,这就让问题更尖锐了:水在,船却慢了。
先按下不表,我们把镜头再拉近一点,看看比亚迪自己盘里的动静。
从产销节奏看,变化并非从财报日才开始。
据素材所载数据,比亚迪10月合计产量429,808辆,同比下滑19.8%,合计销量441,706辆,同比下降12%。
把时间轴前移到三季度,7至9月的产量同比分别下滑0.92%、3.78%、8.05%,9月销量同比下降5.52%。
这是一条肉眼可见的斜率曲线,坡度不陡,但持续压着。
说白了,销量和产出在减速,营收和利润在回落,二者互相作证,形成了同频共振的负向反馈。
对比过往“旺季旺”的定律,这次的“旺季慢”,更像一次驱动力的短缺而不是统计口径的偶然。
我差点又顺着惯性说成“需求坍塌”,但素材给出的行业侧数据提醒我们,整体新能源消费仍在向上。
拉回到当下,矛盾的对照就清晰了:行业保持活跃,而头部企业在放缓,这种背离需要从结构里找答案。
遗憾的是,关于第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双降的具体原因,按素材口径,风口财经致函比亚迪,得到的回复是“目前无法回答”。
信息缺口先标注在这儿,逻辑只好沿着“已知的事实”继续搭。
一个可被确认的事实,是比亚迪依旧占据着不小的基本盘。
据素材所载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全球累计销量326万辆,同比增长18.64%,完成全年460万辆目标的70.87%。
把这两条线并起来看,整体盘子在变大,但当期的利润和单季营收在回落,短期与中期的方向不完全重合。
这像一艘带着重载的船,吨位在上升,可眼下河道的某处变窄了,速度就会被迫降下来。
另一条明线是“走出去”。
按提供口径,今年前9个月比亚迪海外销量70.16万辆,同比增长132%,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海外销量总和。
这个增速在素材中是最跳跃的数字,它像一支强力的外援,正在把公司增长的重心往外倾。
但我还是要提醒一句,海外放量与当季利润的表现并非必然同步,素材未提供海外盈利结构、费用投入或定价信息,结论暂且按下。
第三条线索落在“强研发”。
据素材所载数据,过去14年间,比亚迪有13年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累计研发投入已超2200亿元。
这意味着,财务报表里的一部分“压力”,是被长期投入主动拉出来的。
换个说法,短期利润像挥发的水汽,长期研发更像浇在地里的水,蒸发得慢,但也很难在当季看见花开。
把三条线并入一张图:国内节奏放缓,海外在加速,研发持续加码。
当这些力量在同一季度叠加,就容易出现我们看到的“利润和营收的相位差”。
如果说两年前三季度的连年高增是一种顺风车,那么今年三季度就是一次迎风航。
风向没错,速度会慢。
这不是系统性熄火,更像结构性换挡。
到这儿,故事里还差一块“现金与交易”的拼图,但素材没有提供针对比亚迪的资金流向或两融数据。
这里统一说明,文中如涉及“资金流向”表述,按市场惯例为主动性成交推断,非真实现金流,本文未引用相关口径的具体数据。
回到数据本身,第三季度1949.8亿元的营收回落,和78.23亿元的净利润回落,是“旺季掉速”的表征。
同时,前三季度5662.65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12.75%,以及326万辆的全球销量同比增长18.64%,又在提醒我们,这台机器并没停,只是效率曲线在起伏。
曾经的三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分别增长115.59%、38.49%、24.04%,像连续三次跨栏。
今年,相同的赛道出现了一个小坡,速度下降3.05%,看上去刺眼,但也并非不可理解。
我知道这句话听起来像自我安慰,所以再强调一次限定条件:素材未提供价格、毛利、单车贡献等拆解信息,无法对利润波动做更细颗粒度的归因。
可确证的对照只有两组,一组是公司内部节奏的“减速”,一组是行业总体的“活跃”。
两组叠加,就构成了这季财报读起来的那股拧劲。
如果要给这一季落个定性,更像是“增量重定向”带来的当期阵痛,而不是需求枯竭的断崖。
落锤一句话:这不是一脚急刹,而是一场必要的换挡。
逻辑闭环需要看方向、看进度、再看弹性。
方向上,比亚迪把“走出去、强研发”写进了自我描述,且用70.16万辆、132%的海外增速和2200亿元累计研发投入,给出了硬指标的支撑。
进度上,326万辆占全年目标的70.87%,意味着路线尚在轨道上,第四季度承压但并非无解。
弹性上,第三季度的负增长给了一个“下限参考”,而行业端的9月零售数据给了一个“外部弹簧”。
两者夹角还在,说明变量仍多。
这里再自我修正一次,我不打算用一句“短痛换长安”盖过细节,因为素材没有提供足够细节来支撑这种乐观或悲观的定语。
更稳妥的闭环是这样描述的:在行业仍活跃的背景下,比亚迪出现单季回落,且国内与海外的结构分化、研发投入的时间错配,共同塑造了这次的财务表情。
结果上看,这种表情并不讨喜,但并不违背其自述的长期方向。
按这个节奏,后续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车卖”,而在于“卖到哪、赚多少、多久见效”。
对比往年三季度的高增长,今年的回落在时间轴上显得突兀,却也把节奏问题暴露得更清楚。
一言以蔽之,这是阶段性的“速度之问”,不是终局性的“方向之问”。
如果用条件句来给出观察的风向,会更接近素材能承载的边界。
如果第四季度产销继续承压,那么全年460万辆目标的完成度与利润表现的剪刀差可能扩大,关注点会从“量”转到“结构”。
如果海外的132%高增延续,但素材未提供海外盈利质量信息,那么短期利润弹性可能仍由国内结构主导,观察点在国内销量与行业零售的相对强弱。
如果强研发在产品上出现可见的新周期,但素材未给时间表,这会是更中长期的利好节拍,短期财务仍要容忍投入与产出的错位。
如果行业整体的零售保持活跃,那比亚迪与行业之间的背离能否收敛,将成为下一季市场情绪的关键线索。
另外提醒,市场层面的“资金流向”“情绪指标”等常见口径,多为主动性成交方向的推断,并非真实现金流,解读时宜保留弹性。
以上皆为基于素材口径的风向提示,非操作建议。
最后抛两个简短的问题,继续把话题留给读者。
你更看重比亚迪海外销量的高增速,还是第三季度利润回落释放的短期信号。
在全年460万辆目标前,第四季度它会追赶节奏,还是延续减速的保守路线。
信息基于网络数据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