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陪朋友去了一趟市区北头的4S店,他一进门就锁定了两台新能源车,价格只差两万——眼神在“某增程车型”和“某插混车型”之间飘着,整个人跟发烧似的问我:“这两种,哪个才是真正合适家用?”销售小哥站边上,头头是道,什么能耗、续航、政策翻来覆去念,真听的人犯困。
先说说增程这玩意儿,师傅早年调侃它叫“电驴背发电机”,其实不算夸张。发动机只发电,跟老式柴油机拉电站似的,不直接带车轮。市内上下班时候走纯电,没声儿,顺溜。等哪天得上外环去郊区了,一路掉电,发动机才开始“卖力”往电池里添油加火。这模式对于老杨家住城西的人小区有桩,天天电冲得饱,开着确实舒服,但是别以为开着纯电就能当电车,高速上连着跑——前阵子群里一个哥们说,他的理想L8一上高架油耗就蹭蹭往8个油奔,和普拉多油老虎抢饭碗,等着加油站排队。
插混,又叫“电油搭班车”,比增程复杂点儿。电机和发动机轮着上,怎么开看心情——低速电动,跑得像出租片场的安静小老板;一拉高速,发动机直接喊上场,效率高些也省点心。比亚迪系那款DM-i的馈电油耗有师傅自测能做到四升出头一百公里,真巧手,满仓电油一口气能跨好几个市,续航让送货的表叔直夸方便。只不过,上一阵子王师傅说,插混那套机电,电池和发动机分开保养,修起来皮实讲究,每到车间就得二看三问,零件还贵,零零碎碎的保养账单能把人看晕,尤其五六年以后,万一赶上发动机和电控一起叫苦,麻烦可就不比破普桑省心。
倒是增程听着构造简单,维护省心。隔壁老刘家买的就是增程,他每回保养,工时费低得让他跟我显摆,啧啧直叫好。可话说回来,老刘去年带家人跑了趟青岛来回了四次,年底一结算,一年光买油的钱比我家插混多了差不多3000块(他自己怎么念叨,一年两万公里开法),苦笑着说:“每次加油站手机卡券都薅麻了。”
有个冷门配置别说,前阵子我帮小周试插混那台,发现它还有自动远光灯——夜里穿郊区土路,探头一拍,灯能自己调远近,算个贴心实用。挺多小众品牌的插混车,如通用那派欧宝啥的,冷热空调都是单元分控,副驾驶能自己开个小温室,有趣,却容易坏。后来车友会里还传,说插混跟增程比碰上小型事故,插混的多一个冷却系统,修得心疼,增程倒是铁皮厚点儿,账单好些。
店里销售一顺嘴:“今年上海绿牌政策变了,插混部分型号不给绿牌,明年啥政策摸不清。”搞得王姐隔天就在买车群吐槽,“刚批下来那一批插混上不了牌,这年头家用政策风险难琢磨。”路上还真听到出租车师傅自言自语,说“电车的脑筋只有卖车的清楚,咱们都是试错的……”
拿几个用家常口吻算算账。像我们这种一年跑八九千公里的,家门口私桩装得好,喜欢清净和接地气,增程无疑更合身。反过来,要是真是快递、网约、跑销售一年两万公里往上没法充电——插混省油能跑远,也不吃亏。至于政策那回事儿,插个嘴——上海已经先行一步了,其他城市明年怎么编剧,连卖车的杨姐都说不敢包票。
再插段笑话,车友群里有回讨论“电车刹车异响”问题,插混车主说刚开始车冷会咔哒两声,群老司机揶揄:“那是给家里报平安呢。”师傅一听笑出声,说电机起步有惯性,别大惊小怪。
也难怪去年高手们都摇头说,啥技术路线,归根结底就是厂家拍脑袋定的账本,主顾成了陪练。哪有啥银弹答案,自己家情况跟路口红绿灯似的,早写在日子里。
顺便,街对面那个以前买二手增程EC的宋叔,上个月刚在群里汇报车已经出手,留条短信——“修得起加不起,还是留给年轻人折腾了。”谁说不是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