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许可证收紧,电动汽车出海告别野蛮生长

#国庆反向旅行攻略#

出口许可证收紧,电动汽车出海告别野蛮生长

2026年1月1日。一张出口许可证。将重塑中国电动汽车出海航道。

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公告。纯电动乘用车正式纳入出口许可证管理。仅装有驱动电动机且具有车辆识别代码的载人车辆。必须持证出海。

这是收紧。更是升级。

为何此刻出手?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已势不可挡。2025年1-8月。出口量达153.2万辆。同比增长87.3%。8月单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汽车总出口量比重高达约37%。

但狂飙背后暗藏危机。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具有VIN码的规范电动乘用车出口108.2万辆。占全部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量的近一半。另一半呢?其中混杂着无VIN码的低速电动车。以及各种非规范出口产品。

问题随之暴露。一些非授权企业在国内采购车辆后转手出口至未建立售后服务的海外市场。车辆在海外出现故障却无处维修。严重损害中国品牌形象。更有甚者。将国内经营危机车企的库存产品推向海外。

低价竞争更是愈演愈烈。为抢占市场份额。部分企业采取低价倾销策略。忽视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导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被贴上“低价劣质”标签。

出口许可证收紧,电动汽车出海告别野蛮生长-有驾

是时候了。必须改变。

新政核心:三把“手术刀”

新政精准切入三大痛点。招招致命。

第一刀。斩断非授权出口。

政策明确规定。仅汽车制造企业及其授权经营企业具备申领资格。且只能出口本企业自产品牌的纯电动乘用车。这意味着。那些没有获得生产企业授权的中小贸易公司。将彻底出局。

资质门槛全面提高。企业需列入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产品需通过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未建有境外售后维修服务网点的生产企业不得授权或自营出口。

第二刀。终结售后黑洞。

“不能只考虑在海外卖车。更要布局售后服务等完整配套体系。”一位自主品牌车企负责人点明关键。政策倒逼企业建立完整的海外销售服务网络。进行本土化适配。

当车企将海外市场纳入自身价值链体系。便会加大研发投入。针对不同市场改进产品。实现“量身定制”。寒带需应对低温启动。高温地区需强化电池热管理。湿热多雨地区则需提升密封防锈性能。

出口许可证收紧,电动汽车出海告别野蛮生长-有驾

第三刀。遏制低价竞争。

许可证管理设定了严格的资质门槛和价格监测预警机制。防止低价倾销。推动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竞争”。让汽车制造企业作为出口责任主体。将促使其基于长期发展建立严格质量体系与价格自律机制。

行业大洗牌。谁喜谁忧?

头部车企已悄然布局。

比亚迪2025年一季度全球出口同比激增117.27%。在亚太、南美等多国市场销量登顶。小鹏汽车近日宣布正式进入瑞士、奥地利等五个欧洲国家市场。理想汽车也加速了在中东、中亚等地区的布局。

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许可证制度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护城河。一位国内头部车企人士直言:“这个事是为了限制中小企业。对于头部企业来讲许可证政策是有益的。”

而另一侧。中小出口商面临生存考验。一位从事汽车出口的行业人士坦言:“我们作为中间贸易商。虽然提供的售后服务也少。但我们可以提供配件。”这种模式在2026年后将难以为继。

出口许可证收紧,电动汽车出海告别野蛮生长-有驾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全球市场格局。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美国将税率提至100%。在此背景下。许可证管理助力中国车企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避免无序竞争给贸易保护主义提供口实。

从“走出去”到“走上去”

这不是限制。而是护航。

中汽中心资深首席专家吴松泉指出。该举措有望从三大核心层面系统重构出口秩序:强化品牌责任、提升服务水平、遏制低价竞争。从而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出口生态。

全球汽车正处于格局重构阶段。2030年中国自主品牌车企有望实现全球近3000万辆的产量规模。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完成从“量”到“质”的跨越。

许可证制度正是这一跨越的助推器。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从“产品输出”升级为“品牌输出”。

一艘艘满载电动车的巨轮即将启航。这一次。它们带着不一样的使命——不仅要把中国制造带到全球。更要把中国品牌留在世界。

未来属于高质量出海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