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库里循环的轰鸣声本没有特殊之处,直到一辆形态不甚浮夸的SUV停在注视下:前脸压低,空气悬架在缓慢升降,一个“指挥官”式身段平滑地落地。此刻你大可不必担心被邻居侧目,他们多半分不出,这辆名叫小鹏G9的车,没有百万身价加持,却偏要用上那些在保时捷、奔驰身上才能见到的“黑科技”。
站在现场,我常常怀疑,如果警戒线里有人不是围观某个案子,而是探头细细打量一辆新车,会不会比案发细节更聚焦。在很多让人警觉的时刻——比如智能辅助驾驶突然主动变道,或者高速路上空气悬架自动调节软硬——我们其实默认了汽车是冰冷的机械。可现实却是,很多事故往往就是因为技术领先得过了头,而人的认知反应速度却原地踏步。从警的直觉告诉我,“第一”这个词在行业内部总是暗藏着隐患,毕竟没人愿意做最先把锅背到底的倒霉蛋。
我们先把枝节拉回来,官方宣称的“三个行业第一和一个业界首创”,有必要理性翻一番。2022到2025年,小鹏G9亮出的成绩单如下:行业首发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车桩量产800V超快充、50万以内首个智能双腔空气悬挂,还有拿德味十足的德国威巴克空悬系扔到25万元级别。一般人见了,多半会感慨“闭眼入手”,可在我这里,专业的疑虑永远跟好奇心手拉手——这些“行业第一”,到底能撑多久不变成“行业背锅侠”?
先说智能辅助驾驶。全场景、全时段、智能,这几个修饰词摆出来,气势多半超越实用。如今智能驾驶行业流行“开卷”趋势,厂商不卷技术卷宣传,舆论期望随时能把体验推到燃油发动机下岗。可“智能辅助”本质上只是辅助,哪怕AI预瞄提前120米,哪怕芯片响应0.8秒,终归都是人和机器之间的博弈战。而每次行业首发背后,往往都有几例案例证明,“信不过人的判断,也不能高估芯片”的道理还没被彻底颠覆。
再看800V超快充。电动车主对低温慢充、拥堵排队的吐槽不绝于耳。800V听起来像高速公路上的绿色通道,然而实际普及呢?很多加电站还停留在上一代,配套并未跟上;就像刑侦现场的勘察技术升级,但偏偏警服还是老样式。硬核技术走在前,社会配套慢三拍,最后很可能是新功能落了灰,苦了用户。
智能双腔空气悬架更是花活。对于工程师是噱头、对玩家是炫酷、可在维权群里,往往是头痛的新来源。百万豪车把这套系统玩得贼溜,你指望25万级产品能把阵脚稳得像班里学霸?AI预瞄、160线激光雷达、五档高度三档软硬……我的职业惯性只想问:如果在乡间土路上、或者被上海暴雨泡过一夜、再或者北方零下20度冻过,这套系统还能坚挺么?往往创新走过头,就成了“案发现场”的导火索。
当然,市场数字也不能忽视。近一年销量飘红,人气涨了,BBA车主都愿意“下嫁”——这无疑让从业者心理复杂。一方面为国产崛起拍手,另一方面忍不住腹诽,这么多“转粉”宝马、奔驰的车主,是不是也是对维修保养的一种曲线逃逸?我们爱技术、爱创新,现实却常让我们爱得不太彻底。每次归零,我都必须在案卷堆里提醒自己:买车的人只是用家,他们不想变成用技术进步祭天的试验品,也不想成为驾驶辅助Bug的受害者。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杞人忧天。这个世界喜欢“创新带来改变”的大词,却很少有人耐心复盘那些“首创”带来的新风险。空悬系统在实战环境里有多少顽疾?800V快充带来的“虚火”会在多少用户手里变成鸡肋?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是发展方向还是安全短板?有些问题,连最老练的检察官也只能摊摊手。
回头看我这行,最大的特点就是没多少新东西可自吹,毕竟“行业第一”这四个字,在刑侦报告里永远是负面的存在。要是一天到晚创新,几乎等于治安告急。车圈和我们的世界,是镜像也是提醒——技术是好事,别太快、别太自信、别让用户做小白鼠。
有时候,案情落幕,在报告最后一栏我习惯性加一句“有待跟踪复查”。此刻套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一辆集齐行业第一的车就是神话吗?创新的赛道谁给末端买单?某些智能化的进步,是不是也该适时缓缓?你会毫无保留相信这个“首创”吗?以后马路上的风险,是我们能用AI预瞄、或者语音2.0通通解决的么?
也许,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跑在最前面的速度,而是回头看时没有掉队的队伍。你信,还是不信?——案卷未结,故事继续。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