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小米汽车官方披露,小米YU7发售3分钟,大定就突破20万台,仅1个小时后大定达28.9万台。在这里先要祝贺小米汽车和雷军取得了这么骄人的战绩。
有人欢喜就有人愁,这耀眼的成绩,也肯定会让很多同行的汽车人无法平静了。
在小米YU7火爆上市的情境下,有些隐藏问题值得汽车圈思考:
第一,经销商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小米YU7的发布会,在发布会几乎同时就实现了大定28.9万辆。
这些订单都是属于盲订,也就是这些消费者根本都不用去现场看车、也不用去试乘试驾、更不用到店去讨价还价,然后一台30万的车就直接下定了。
如果这样都可以卖车了,还需要经销商去跟进销售线索、邀约客户进店、陪同客户试乘试驾和洽谈成交吗?汽车经销商还有必要存在吗?是不是经销商直接改成一个交付中心就可以了?
第二,应该如何看待这火爆的定单数?
1、这28.9万的定单数是真实的吗?
不是想质疑小米汽车,实在是这个数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边界,让人不太敢相信了。
买一台30万左右的车,对很多的家庭都是一个不小的支出,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还有这么火爆的购买力?还都是不看车的盲订?还可能1年之内都提不到车?
相信也需要一种勇气,可能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2、买车已经是如此随机的、感性的消费了?
现在买车客户的消费行为特征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吗,感觉和我们经常看到的购车场景都不是在一个世界了。
我们所熟悉的,那种一家人到店看车、问这问那、试乘试驾、讨价还价的场景都没了。买车已经随意到像进店买瓶可乐了吗?那是不是也可以像点外卖一样,直接送车上门了?
对于汽车这个受国家管制约束的商品,在使用时还涉及到公共交通安全的商品,这么感性的消费,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3、客户满意度的门槛都这么低了吗?
按照小米汽车现在的生产和交付能力,这28.9万辆的大定今年(未来半年)肯定是交不完的。
难道小米就没有考虑过客户的感受吗?
你在接收定单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量力而行啊?比如,今年(未来半年)的生产能力上限就是10万,那是不是可以内部设定一个10万的界限,超过10万可以改为收意向金或其它形式,也给客户一些灵活的选择,中国车市卷的这么厉害,谁知道明年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毕竟客户早买都是希望早享受的。
当然,我们也相信小米的客户都是愿意等待的。但,小米汽车,你真的想让你的客户等待一年时间才能提车,负责任的车企应该不会无视客户的感受。
第三,小米yu7会抢谁的市场?
在发布会现场,雷军回应了特斯拉的挑战,从产品到价格都对标了特斯拉的Model Y。
但,不知道问界M7、理想L6、L7、阿维塔11、智界R7、极氪等会怎么看待小米yu7的进入;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同价格区间的传统油车,比如,宝马X3、奥迪Q5等,你们又是作何感想呢?
佩服雷军和小米汽车的营销能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