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上聊起买车,感觉就像分成了两大阵营,一边是燃油车的忠实拥护者,觉得发动机的轰鸣声才是汽车的灵魂;另一边是新能源的先行者,认为电动化才是大势所趋,谁不跟上谁就要被时代淘汰。
两边在评论区里吵得是天翻地覆,搞得很多准备买车的朋友是越来越糊涂,生怕自己一脚踩错,买回来个大麻烦,成了别人嘴里的“大冤种”。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心里的那些担忧和恐惧,一半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另一半是被网上各种夸张的段子给带偏了。
真正把电车开上一两年的人,回过头再看当初的纠结,往往会觉得有些可笑。
咱们先说说那个让所有人心里都打鼓的问题:冬天的续航。
这几乎是劝退所有潜在电车车主的第一道坎。
一到冬天,网上铺天盖地都是电车在北方趴窝的视频,什么标称续航六百公里,到了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实际能跑个三百多公里就谢天谢地了,要是再把暖风开足,那电量掉得比股票还快。
听上去确实让人心里发毛,感觉这哪是买了辆车,简直是请了个需要小心伺候的“电动爹”,冬天出门都得看它脸色。
但我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看。
首先,电池在低温下性能下降,这是一个基本的物理现象,不光是汽车电池,你的手机到冬天也一样不经用。
这是因为锂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在低温时会变慢,能量释放效率自然就打了折扣。
这一点,是客观事实,没什么好辩解的。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续航“打折”对你日常的生活到底有多大影响?
我们来算一笔最简单的账。
根据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在中国的大城市里,绝大多数上班族的单程通勤距离也就是在10到20公里之间,一天来回满打满算也就40公里。
就算你的电车续航在冬天打了六折,从原来的500公里变成了300公里,这300公里的续航也足够你连续开上一周的班了。
更何况,现在选择电车的家庭,十有八九都可以在小区的停车位上安装一个属于自己的充电桩。
这就好比你给手机配了个充电器,每天晚上回到家,人休息,车也同步插上枪充电,第二天早上你精神饱满地出门,你的车也一样是满血复活的状态。
所以,对于城市里的日常代步来说,冬天的续航缩水,更多的是一个显示在屏幕上的数字变化,给你造成了心理上的焦虑,但并不会真正影响到你的出行。
真正对电车构成考验的,是那种需要长途奔袭的场景,比如过年从南方的城市开车回北方的老家,一口气要跑上千公里。
这种情况,确实比油车要多费点心思。
但这也绝对不是什么过不去的坎。
如今中国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可以说是全球领先。
截至2023年底,全国的充电桩保有量已经超过了850万台,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站覆盖率也已经非常高。
你需要做的,不再是像早年间那样提心吊胆地“赌”下一个服务区有没有桩,而是在出发前,像做旅行攻略一样,打开手机上的地图软件或者充电App,提前规划好沿途的充电站点,甚至还能看到哪个充电桩是空闲的,哪个正在使用中。
这确实比油车那种“加满油说走就走”的潇洒少了一份随性,但多了一份计划的稳妥。
它把一个未知的旅程,变成了一项可以提前安排好的任务,心里有底,自然也就不慌了。
再来说说充电排队的问题。
每逢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长龙的照片,几乎成了燃油车主嘲笑电车车主的经典素材。
看着那些焦急等待的车主,确实让人感同身受,觉得电车出行实在太不方便了。
这个场景是真实存在的,但我们也要明白,这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潮汐现象”,并不能代表电车生活的全部。
这就好比你非要赶在国庆黄金周去爬长城,那看到的肯定是人山人海,但这能说明长城平时也是这么拥挤吗?
对于大多数电车车主来说,聪明的用法是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油箱见底了才去找加油站”的思维模式。
电车的使用逻辑,更像是用手机,利用一切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给它补能。
比如,你周末去商场逛街吃饭看电影,把车停在地下车库,插上充电枪,等你两三个小时出来,车子可能已经充进了足够你再跑一两百公里的电量。
或者在公司上班,如果单位有充电桩,停上八个小时,下班时就是满电状态。
这种“化整为零”的充电方式,把充电从一个需要专门去完成的任务,变成了一件可以顺手就办了的小事。
当充电变得无处不在,也就无所谓焦虑了。
最后,我们来谈谈大家最关心的成本问题:电池太贵,换不起;二手车掉价太快,不保值。
这两个问题确实是实实在在的。
但我们同样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关于电池,现在市面上的主流汽车品牌,基本上都提供了8年或16万公里以上的超长质保。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一辆家用车,你打算开多少年?
根据统计,现在国内车主的平均换车周期大概在6年左右。
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人的用车周期内,电池都是在厂家的保修范围里的,你根本不用担心自费换电池的问题。
至于保值率,早期的新能源车因为技术不成熟、市场保有量小,确实存在这个问题。
但现在,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接受度的提高,一些热门电动车型的保值率已经相当不错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算经济账,不能只盯着卖车时能收回多少钱,更要算算在用车的这几年里,到底省下了多少钱。
这是一笔动态的账。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辆百公里油耗8升的家用车,在市区走走停停,按照现在8块钱一升的油价,一百公里的花费就是64块。
而一辆电车,如果用家里的充电桩,享受夜间谷时电价,一度电可能才三四毛钱,充满一次几十块钱,算下来一百公里的成本可能都不到10块钱。
一年开两万公里的话,光是油费和电费的差价,就能省下一万多块。
这还没算上电车基本免去了换机油、机滤这些传统保养的费用。
几年下来省下的这笔钱,是不是很大程度上已经抵消了它在保值率上可能存在的劣势?
我们不能只看到电车的“残值”,却忽视了燃油车在后期越来越高的油耗、越来越频繁的维修和越来越难通过的年检。
总而言之,选择燃油车还是电动车,从来就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答案。
它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判断题,而是一道与你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应用题。
最好的选择,永远是那个最适合你当下生活状态的选择。
如果你有固定的车位,可以方便地安装充电桩,每天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城市里,那么一辆纯电动车,凭借其极低的用车成本、安静平顺的驾驶感受和智能化的体验,无疑会成为你生活中的得力助手和省钱利器。
但反过来,如果你居住的老旧小区条件不允许,或者你的工作需要你经常天南海北地跑长途,又或者你生活在冬季极其寒冷的地区,那么一辆成熟可靠的燃油车或者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可能会让你更加安心和从容。
买车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而不是给自己添堵。
别再被网上的喧嚣所左右,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一下自己最真实的需求,把自己的生活账本算清楚,答案自然就在你心中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