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聊起国产新能源车,总绕不开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关于华为参与造车的这几个品牌。
你要是去看每个月的销量榜单,会发现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奇特景象。
一边是问界系列,特别是新款的M7和M9,月销量轻轻松松就冲到三万多台,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让多少车企眼馋。
可另一边呢,同样是打着“华为深度赋能”旗号的智界和享界,两个品牌的销量加在一起,一个月也就刚刚过万台,甚至有时候还达不到。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都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徒弟,都用了华为那么厉害的技术,怎么这市场表现差了这么多?
难不成华为也“偏心”,把好东西都留给了问界?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掰开来揉碎了看,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牵扯到天时、地利、人和,是一盘关于市场选择和商业策略的大棋。
咱们先说说为什么问界能一炮而红。
问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踩对了点,而且是每一个点都踩得非常准。
咱们把时间往回倒一倒,在新款问界M7出来之前,三十万左右的家庭用大空间SUV市场,谁是王者?
是理想汽车。
理想凭借着“冰箱、彩电、大沙发”这套组合拳,精准地抓住了中国家庭用户的需求,销量一路高歌猛进。
这个时候,华为带着赛力斯推出的问界M7,就像一个蓄力已久的武林高手,直接冲着理想最核心的阵地就去了。
它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要做一台比理想更智能、体验更好的家庭车。
价格差不多,空间也够大,同样是增程式,解决了纯电车的里程焦虑。
但最关键的杀手锏来了,华为把自己压箱底的宝贝全拿了出来:鸿蒙智能座舱和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这一下就不得了了。
对于当时的消费者来说,理想的车机系统已经算不错了,但华为的鸿蒙座舱,那简直是把一台顶配的华为手机无缝移植到了车里,流畅度、生态联动,完全是另一个维度的体验。
更别说那个智能驾驶,在当时几乎是普通消费者能接触到的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所以,当新款问界M7用一个非常有诚意的价格上市时,市场瞬间就被点燃了。
根据公开的数据,新款问界M7上市后短短两个半月,大定订单就突破了十万台,这个速度创造了行业记录。
很多人去买车,根本不是冲着赛力斯这个品牌去的,他们嘴里念叨的都是“我要去看看华为那台车”。
华为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技术信任度,让问界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完成了最难的品牌认知过程,可以说,问界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它吃到了华为品牌光环最大的红利,这是后来者智界和享界没法比的。
那么,轮到智界和享界登场的时候,情况为什么就变了呢?
问界成功后,华为也想把这个成功的模式复制出去,于是找来了实力更雄厚的奇瑞合作推出了智界,又和老牌国企北汽合作搞了享界。
为了不让自家的产品“打架”,华为给它们规划了不同的发展路线。
智界主攻纯电动轿车市场,享界则瞄准更高端的行政级豪华轿车。
这个思路从战略上讲没问题,叫“差异化竞争”。
但问题在于,这两条路,都不是什么好走的阳关大道。
先看智界S7,它进入的是纯电轿车市场。
这片市场简直就是一片“红海”,竞争激烈到什么程度?
里面有全球标杆特斯拉Model 3,有运动性能出众的极氪001,还有自带流量的小米SU7等等,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高手。
智界S7本身的产品力很强,华为的技术也给它增色不少,但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实在太多了。
当一个消费者拿着三十万预算想买一台纯电轿车时,他会发现,这个价位的好车一抓一大把,智界S7只是其中一个选项,而不是像问界M7那样,在特定时期内成为了那个“最优解”。
所以,即便车不错,想从这么多强大的对手里抢到足够的市场份额,难度可想而知。
再看享界S9,它的处境就更加“高处不胜寒”了。
它定位在四五十万的行政级豪华轿车,这个市场的特点是,盘子不大,但用户的品牌忠诚度极高。
买这个级别车的人,除了看产品,更看重品牌带来的身份认同和历史积淀。
这么多年来,这个市场一直被奔驰E级、宝马5系、奥迪A6L这“三驾马车”牢牢把持着。
你一个全新的品牌,一上来就想挑战这些百年老店,光靠技术好是不够的。
这就好比一个手艺精湛的年轻厨师,非要去开一家人均消费上千的餐厅,即便菜做得再好吃,也很难让那些习惯了去老牌五星级酒店的食客们马上改变心意。
品牌的建立,是需要时间去慢慢熬的。
除了市场定位的先天难题,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就是华为内部资源的分配。
这就像一个大家庭里有几个孩子,父母的精力总是有限的,难免会把更多的关爱和资源倾斜给那个最争气、最能带来回报的孩子。
问界就是那个“长子”,它的成功给华为带来了巨大的声量和实际的收益,所以华为也愿意把更多的营销预算、最好的宣传渠道都给它。
你现在打开手机里的短视频软件,随便刷几下,看到的汽车内容十有八九都是关于问界的,各种评测、车主故事、功能演示铺天盖地。
这种高强度的曝光,让问界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相比之下,智界和享界得到的宣传资源就少得可怜了。
很多不那么关注汽车圈的普通人,甚至都不知道这两个品牌和华为有什么关系。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产品上市了,但很多人根本不认识你,自然也就不会把你放进购车的考虑范围里。
品牌认知度不够,销量自然上不去;销量上不去,能分到的营销资源就更少,这就形成了一个不太好的循环。
所以说,单纯有技术还远远不够,怎么让市场认识你、相信你,怎么把好产品卖出去,这同样是一门大学问。
华为用问界的爆火证明了它的技术实力,但也用智界和享界的平淡表现,说明了造车这件事的复杂性,绝不是简单地把技术塞进车里就能成功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