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蔚来集体更名背后:伪自动驾驶正将车企拖入法律深渊

“您的车真的会‘自动驾驶’吗?” 当一位车主在高速上松开方向盘刷手机时,他或许没想过,车企宣传页面上那句“媲美L3级智驾”可能只是一场文字游戏。

小米蔚来集体更名背后:伪自动驾驶正将车企拖入法律深渊-有驾

从“智驾”到“辅助”:车企集体改口的真相

小米SU7碰撞爆燃事件后,行业迎来戏剧性转折:小米将“智驾Max”改为“端到端辅助驾驶”,理想L6宣传语中“智能驾驶”悄然消失,蔚来销售开始强调“五年使用权”而非技术等级。这并非偶然——工信部4月会议明确要求车企禁用“自动驾驶”“城市NOA”等模糊话术,违者可能面临广告法追责。

更名潮背后,是血淋淋的教训:某新势力车主因过度信任“脱手驾驶”功能追尾货车,法院判决车企承担30%责任;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在美国遭集体诉讼,赔偿金额超2亿美元。

伪自动驾驶的三大法律雷区

1. 宣传话术陷阱
小鹏曾以“L2.999级”暗示接近自动驾驶,问界M9早期宣传称“硬件支持L3”。这类擦边球表述已触碰《反不正当竞争法》红线。上海某律所统计显示,2023年车企因智驾虚假宣传被投诉量同比激增170%。

2. 责任界定模糊
当系统提示“请立即接管”却未留足反应时间,事故责任该归驾驶员还是车企?北京朝阳法院2024年典型案例显示,此类案件平均审理周期长达11个月,关键争议点正是车企是否尽到风险告知义务。

3. 数据真实性危机
某车企直播“零接管穿越闹市”被曝提前清场道路,这类造假行为可能构成欺诈。中消协明确表示,智能驾驶测试数据需经第三方认证,否则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行业大考:安全与噱头只能二选一

德国大众因使用“自动驾驶”一词被罚8亿欧元的案例犹在眼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最新倡议书提出三个“必须”:功能命名必须带“辅助”字样、必须标注适用场景边界、必须明示责任划分方式。

这场更名运动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技术瓶颈与商业野心的残酷落差。当某新势力CEO私下承认“城区NOA实际使用率不足20%”,我们终于明白:与其纠结L2还是L3,不如先教会用户正确使用方向盘。

驾驶座上永远需要人类——这不是技术局限,而是对生命的敬畏。 下次听到销售说“这车能自己开”,不妨反问一句:“出事时,您敢坐后排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