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VS领克:吉利双品牌的“冰与火之歌”?

4月车市暗战:双品牌上演"大象转身"

5月1日,吉利控股旗下极氪科技集团交出一份耐人寻味的成绩单:极氪与领克双品牌合计交付4.13万辆,同比增长18.7%。看似亮眼的数字背后,却暗藏玄机——成立仅3年的极氪月销1.37万辆,而"老将"领克则以2.76万辆占据绝对优势。这一新一旧两大品牌的同台竞技,恰似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微观镜像。

领克:传统车企的"逆生长"样本

领克品牌用2.76万辆的成绩证明,传统车企转型绝非"廉颇老矣"。当外界普遍认为燃油车市场萎缩时,领克通过"燃油+混动"双线布局,在15-25万元价格带构筑护城河。其秘密在于:

1. 技术嫁接:CMA架构兼容燃油/混动,实现研发成本摊薄

2. 用户运营:延续"潮牌"基因,年轻化社群运营提升复购率

3. 渠道复用:依托吉利2000+经销商网络,下沉市场渗透率超新势力

极氪VS领克:吉利双品牌的“冰与火之歌”?-有驾

极氪:高端化的"甜蜜负担"

极氪1.37万辆的交付量虽不及领克,但其30万元+的均价更具含金量。这个从零起步的豪华电动品牌,正面临高端化必经的三重考验:

产品迭代:从猎装轿跑001到MPV 009,差异化定位能否持续?

生态建设:补能网络、智能系统如何构建护城河?

出海战略:欧洲市场首月交付破千,全球化考验体系能力

双品牌协同:吉利的"左右互搏"谋局

数据背后,吉利正在下一盘更大的棋。极氪与领克看似竞争,实则形成战略互补:

技术反哺:极氪SEA浩瀚架构已向领克输出,领克EM-P混动技术反哺极氪

市场分层:领克固守主流市场,极氪冲击高端形成品牌势能

资源调配:共享供应链体系,动力电池采购成本降低15%

极氪VS领克:吉利双品牌的“冰与火之歌”?-有驾

这场双品牌实验揭示中国车企转型的深层逻辑:

1. 燃油车仍是利润基石:领克证明传统动力车型仍具市场韧性

2. 电动化需要差异化路径:极氪用个性化设计避开"价格战"红海

3. 体系能力决定天花板:从研发到渠道的集团化作战优势凸显

当下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吉利通过双品牌战略展现出的,不仅是产品布局的智慧,更是传统车企转型的范式创新。当行业还在争论"油电替代"时,领克与极氪的协同进化证明:未来汽车产业的竞争,终将是体系化能力的终极较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