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某网红村的停车场里,一辆新能源车自燃了。旁边的5辆车几乎都成了骨架,哎,这节奏,等着中秋团圆,结果车子先烧了。车主坐那儿傻眼,刚拿手机给保险公司打电话,旁边人还问:你这车买了多贵?大概20万上下吧,新能源的。听着心里都跟着疼。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2019年到这类集中停放场景发生自燃的事件案例没少,原来并不是新鲜事。只是,像这次波及旁车,导致多辆烧毁的情况还挺罕见。这不,供应链上的问题也埋下隐患。毕竟,新能源车不像普通油车,电池组里多了几百块电芯,任何一颗电芯的质量没达标,短路自燃就说不准了。我当初写研发流程的时候就讲过,电池包的安全设计跟盖房子差不多,你钢筋没打好,楼就不稳。电池模组的质检,厂商们看得很重,但也没人敢保证百分之百无缺陷,从供应商层层采购到整车组装,任何小瑕疵都可能埋雷。
这自燃车主惨了,不仅车子烧没了,旁边5辆车都得算他们的损失头上的账。赔偿问题就复杂了。车主说:我这车刚上牌两年,价值保值率算下来没超过5成吧,可赔这么多辆,压力山大。我问他,保险理赔够不够覆盖?他说:新能源车的保费比普通车贵5%-10%,但这次的波及赔偿估计不够,得自掏腰包不少。实际上,这种连带责任在车险里挺少见,是属于殃及池鱼,但合约细则和司法认定,恐怕得靠专业律所去了。你说,这样的事故,把新能源车主吓坏了也正常。
有意思的是,旁边一个熟识的修理工说:这新能源电池舱一旦着火,传统消防手段几乎无效,只能让它烧完,否则更危险。控制火势难上加难,另外因为自燃源头是电池,往往隐蔽的线路和模组被焦毁,有时检查和维修周期比传统事故长得多。他还吐槽:要不是发生在网红村,这事估计不会那么快被大家知道,新闻传播力确实影响车企形象压力。
差点跑题,我突然在想,新能源车的用户心理会不会因此更谨慎了?毕竟省油钱、省维护成本是吸引力,但这种自燃事故就像隐形炸弹,不确定性大。还有供应链那块,我有个没细想过的猜测,也许近几年原材料涨价,导致电池厂商压缩成本,部分次品电芯流入市场?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没有直接证据。
说回赔偿,有车主小林告诉我,他最近买了台同价位的燃油车,主要就是因为新能源的理赔风险感觉有点麻烦。毕竟燃油车在自燃事故的赔偿理赔流程已经成熟,安心多了。小林说:老爸的老车十来年没大毛病,保险出险太麻烦的事也没遇到,好歹机械结构简单。
我估算了一下,假如5辆车平均价值18万,共计90万左右,全赔上来,光是燃油车保险公司可能承担比例就超预算不少,更别说自燃那辆新能源车主得自行承担的部分。保值率上看,新能源车保持30%-50%浮动,普通燃油车可能稳定在40%-60%。差别其实不小。
还有个细节,我和朋友们讨论的时候,有人提起福建这片区域,湿热环境对电池的影响也不可掉以轻心。电池包设计没考虑到这种气候,长时间使用会增加风险。说白了,环境适应性是研发算力以外的试炼,厂商们却常常忽视。
说真的,我这观点前面说电池设计安全没法保证有点太绝对,后来想想,是每个环节都得做好事半功倍。从电芯原料检测到模块集成,再到电池管理系统的报警机制,每道工序都重要。只是,毕竟这钱不够买安全感,车主们对电池的怨念,却一年比一年浓。
看看被烧毁的那些车辆,不能不让人想起去年一场相似的事故中,虽说没有波及这么多,也让不少新能源车主心里发毛。你们觉得,这类自燃事件发生后,车企或监管部门应该拿出什么样的实质举措?专门出台更严格的电池质检标准,或者停车场配备专门的电池灭火设施?
这事让我觉得,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还远没到最稳妥的阶段,大家买车的时候真得多留心了。说实话,我自己刚才翻相册,发现去年给朋友推荐新能源时的照片里,那辆车实操表现其实挺好,你没想到对面这自燃事让人心凉。新能源车,是救命稻草还是隐形炸弹?这悬念,恐怕只能靠时间给答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