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新车才35万,为什么二手车商敢卖37万?"最近二手车市场出现的近百台准新小米YU7,让不少消费者直呼离谱。当特斯拉车主两周就能提车时,国产新势力动辄半年的交付周期,正在成为黄牛狂欢的温床。
饥饿营销还是产能危机?
打开闲鱼搜索"小米YU7",转让订单铺天盖地。Max版官方定价35万元,二手市场普遍叫价37-39万元。更魔幻的是,这些行驶里程不足百公里的"准新车",很多根本还没出过4S店大门。车商坦言:"我们也是加价5万从黄牛手里买的,现在转手赚个1万差价。"
这种套娃式加价背后,是小米公布的一组数字:Max版交付周期33-36周。相比之下,特斯拉Model Y下单后平均等待时间仅需2-4周。当消费者吐槽"买小米比买爱马仕还难"时,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正以每40秒下线一辆车的速度狂奔。
供应链卡脖子之痛
国产车企的产能困境,本质上是供应链体系的差距。特斯拉在上海工厂周边布局了300多家核心供应商,打造出半径200公里的"超级供应链圈"。而小米汽车供应链负责人曾透露,YU7仅电池包就涉及186家供应商,最远的在德国。
更棘手的是智能座舱芯片的制约。某造车新势力高管透露:"高通8155芯片现在拿货周期要26周,比造整车还久。"这直接导致部分车企不得不推出"先交付后补装"的权宜之计。反观特斯拉,从芯片到电控系统都已实现深度自研。
交付速度决定市场话语权
在新能源赛道,交付速度就是生命线。理想汽车CEO李想曾算过一笔账:每缩短1周交付周期,就能减少3%的订单流失。但盲目扩充产能同样危险,某新势力因激进扩建导致资金链断裂的教训犹在眼前。
值得玩味的是,特斯拉上海工厂最初年产能仅15万辆,通过持续优化产线,现在已达75万辆。这种"小步快跑"的产能爬坡策略,或许值得国产车企借鉴。毕竟当消费者为等车焦头烂额时,再炫酷的智能配置也抵不过一句"明天就能提车"的诱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