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八!从年销量50万到品牌低价转手,汽车老牌巨头怎么把手里好牌打烂了?
如果说到汽车,很多人脑海里总浮现德系的严谨、美系的粗犷、日系的耐用,可很少有人还记得,英国曾经也是全球汽车江湖上的王者。
你敢信?
几十年前英国街头跑的全是自家产的车,劳斯莱斯、宾利、捷豹,个顶个都是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可现在再看,劳斯莱斯成了宝马的“亲戚”,宾利归了大众,捷豹路虎已经是印度塔塔的“宠儿”,名爵、罗孚变成了中国品牌的海外门面。
原来那个汽车圈里的老大哥,怎么就沦落到靠卖品牌过日子的地步?
这背后的故事,说起来真的挺让人感慨。
英国一度有多强?
别的不说,二战前后,英国汽车年产量直接冲上50万台,比肩欧洲其他大国,仅次于美国那种工业巨无霸。
50年代初,英国产的车甚至承包了美国市场90%的进口份额,简直风光得一塌糊涂。
那时候,谁家能开上一辆阿斯顿·马丁,妥妥的社会地位象征,工薪阶层也有自家的奥斯汀可选。
殖民地遍地,工业体系完备,英国造车就像流水线做面包,啥车都能做。
可就是这样一个坐拥天时地利的英国,为什么会在几十年间把自家招牌给砸了?
这事还真不是简单的商业失误那么简单,更多是时代的选择、社会的大环境和脑筋一热的政策决策一起作祟。
二战后,英国一边要恢复经济,一边又被左翼思潮裹挟。
彼时计划经济、国企整合风潮吹得很猛,苏联那套“巨无霸工厂”模式让不少英政客看得眼馋,于是在政府的“撮合”下,大大小小的车企被强拉硬并成了寥寥几家。
你能想象吗?
几十个有自己风格和技术路线的品牌,突然被塞进一个锅里煮,技术路线打架,管理层互相掣肘,生产线都对不上号,最后谁都干不成啥事。
更不用说,工会和福利谈判天天缠身,开会的时间比做车还多。
品牌标识倒是越攒越多,质量却一年不如一年。
英国人那种“手工匠心”在流水线时代完全跟不上节奏,产品自然跟不上别人的技术更新换代,慢慢地谁还买英国车?
最致命的一步棋,就是1968年政府主导的超级合并,把本来就已经臃肿的几大企业凑成了英国利兰这个怪物。
结果呢?
亏损像水龙头一样止不住,最后还得靠政府撒钱续命。
每年补贴砸进去,老百姓还得替这些烂账买单。
说实话,这种靠政策强行拼单,技术和市场啥都不管的路子,根本走不远。
你看,当时的日本、德国,都是用竞争激烈逼着企业改进、创新。
英国反倒让保护、补贴变成了企业的“保命符”,企业管理层松懈得不得了,市场观念一塌糊涂。
到了70年代,英国汽车产业已经病入膏肓。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直接揭开了伤疤,干脆不再为老国企兜底,国有车厂变成了“烫手山芋”。
她说得很直接,继续养这些僵尸企业就是耽误国家。
靠着一波大刀阔斧的改革,把国企放上市场,外资敞开进来,英国车厂这才看到了点活路。
可遗憾的是,拖到这时候市场早变了,英国车厂即便短暂盈利,始终也难以回到高光时刻。
国际巨头趁机捡便宜,宝马、福特、大众、塔塔、上汽一个接一个买走了英国的金字招牌。
英国自己手里,真正纯血统的本土汽车制造业,已经名存实亡。
但话又说回来,英国汽车产业没完全消失,只是从成品车制造变成了高端零部件、设计、工程技术的供应商。
像F1赛车、顶级跑车动力总成,英国工程师依旧是世界一流。
可那种家家户户都开英国产车、品牌傲视全球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
你很难想象,今天的英国王室出行用的是奥迪,马路上最常见的“英国车”其实都带着外国血统。
这事告诉我们,工业发展不能只靠一时的政策风向,更不能幻想用合并、补贴、保护就能永远立于不败。
市场才是真正的裁判,技术创新才是企业的命根子。
被保护惯了的企业,迟早会被市场无情抛弃。
别管你当初多厉害,时代会毫不留情地把你拍在沙滩上。
现在一辆国产名爵贴着英伦车标在全球大卖,英国当地的汽车制造基地却转型做配件和工程。
换句话说,英国汽车的荣光,更多是历史书里的故事了。
真希望我们能记住这个教训,别让老故事变成我们的未来。
毕竟,市场和创新,才是产业能走多远的底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