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的脚步日益临近,固态电池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距离似乎正不断缩短。
根据广汽、丰田、LG等企业公布的规划,到2026年,他们便能够实现固态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并装配于车辆之上。
这一消息听起来颇具震撼力,也正因如此,不少人开始断言:“燃油车恐怕要走向末路了!”
毕竟,一旦固态电池应用于汽车,燃油车的优势还能剩下什么呢?
在续航能力、安全性和能效等方面,燃油车都将被新能源汽车全面超越,届时还有多少人会继续选择燃油车呢?
然而,固态电池真的会成为压垮燃油车的最后一根稻草吗?答案或许并非如此简单。
提及这一观点,可能很多人会表示不认同。
他们认为,既然固态电池如此强大,燃油车难道还有翻身的机会?
乍一听,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
毕竟,固态电池的优势堪称卓越,几乎像是跨时代的产物。
它采用固态电解质,不像液态电池那样容易出现漏液或起火的风险。
这无疑将安全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换言之,有了这种电池,电动汽车起火的新闻大概率会大幅减少,甚至因碰撞事故导致的人身伤害也能显著降低。
当安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谁又会不愿意购买电动汽车呢?
不仅如此,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也就是说,车辆的续航能力将直接实现翻倍——目前续航700公里的车型,未来续航里程妥妥能达到1500公里以上。
长途驾驶时,驾驶者不仅无需为寻找充电桩而担忧,甚至完成一趟跨省旅行都可能无需中途停车充电。
在充电方面,固态电池的快速充电能力同样表现出色。
传统电动汽车充电往往需要半小时以上,而固态电池凭借低内阻设计,充电效率直接提升数倍。
十分钟即可完成充电,速度甚至超过了传统加油站,这无疑彻底革新了用户的用车体验。
从这些方面来看,固态电池确实有吊打燃油车的态势。
但要说燃油车真的即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恐怕为时尚早。
因为即便实现装车和量产,若想真正替代燃油车,仅成本这一道关卡就足以让人头疼不已。
事实上,固态电池目前仍属于“实验室里的贵族”。
尽管其优势被描述得天花乱坠,但不容忽视的是,它的制造难度极高。
例如,固态电解质对生产工艺的要求极为严苛,不仅所需原材料稀缺,生产环境也需要达到近乎“无尘级”的苛刻标准。
这一系列要求使得即便电池刚“诞生”,成本就已经数倍增长。
从公开信息来看,目前液态电芯的成本大约为0.3–0.4元/Wh。
而固态电池呢?厂家预计其价格将控制在2元/Wh左右。
简单计算一下,同样是100度电,液态电池的成本大约在6-7万元,而固态电池的价格则直接飙升至30-40万元。
这样的价格,普通消费者真的能够接受吗?恐怕难度较大!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等技术成熟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后,成本不就会降下来了吗?”
这一说法听起来合乎逻辑。
但问题在于,固态电池的技术门槛极高,并非说实现就能实现。
短期内,即便有少数企业率先实现量产,也很难通过规模化生产迅速降低成本。
更现实的情况是,即便几年后成本有所下降,每块电池的最终售价恐怕仍会在十几万元以上。
这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依然是难以承受的高昂价格!
毕竟,购车预算在10万元左右的家庭才是市场的主力军,价格更高的车型只是少数人的选择。
因此,尽管固态电池听起来强大且先进,但在成本问题得到解决之前,它还不足以成为“压死燃油车的最后一根稻草”。
真正可能压倒燃油车的,或许并非固态电池,而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因为无论油价高低、政策如何变化,或是在哪个国家——插混车型都具备绝对的优势。
毕竟,这类车型的价格已经下探到10万元以下,几乎与燃油车持平。
关键在于,其动力性能比同级别的燃油车更强,配置更高,续航里程也更长——燃油车又该拿什么与之竞争呢?
更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消耗燃油,插混车型也更为节省。
由于插混汽车可以实现油电混动,始终处于“最佳效率区间”。
具体来说,在怠速和堵车时,可以仅使用电力驱动,以节约能源消耗;在高速行驶时,则可以采用油电混动模式,以最大限度提高效率。
此外,插混车型还配备了“动能回收”技术,可以在减速或下坡时回收电能。
这样一来,自然能够实现显著的节能效果。
也正因如此,全球大部分车企都将目光聚焦在了插混车型上。
因为无论油价如何波动,插混车型都是当下的最佳选择!
综上所述,无论固态电池未来发展得多么强大,目前真正能够获得普通消费者青睐的还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它价格亲民、驾驶省心,既无需为续航问题焦虑,也不必担心充电不便。
从全球范围来看,这或许是当前最为理想的过渡路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