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大街上静悄悄的,突然听到一声刺耳的刹车声,还有一声闷响。隔天朋友圈疯传那个车骑树的视频,27岁新手女司机,提车不到半个月,电车就把自己晾在了树杈上。交警现场认定,主要原因是误判车辆性能。说真的,这种事以后恐怕越来越多。
我最近查了下,2023年电动车事故中,超过70%是因为救车失败——也就是驾驶者反应跟不上车的反应机制。(体感,样本有限)而且大多数事故发生在高性能电车上,就那种提不惯油车的零经验玩家身上。你想啊,同尺寸电动车整整比油车重30%,撞击起来,别说人体了,连小区的水泥钉墙都得震三震——像是铅球砸豆腐那样。撞击力的比喻,别问我咋突然想出来的,估计跟昨晚睡不着,瞎想有关。
我上周跟朋友聊这个事,他是学供应链的,说电车设计就像你家厨房买了个大冰箱,结果架设电线时没考虑负荷,全屋的灯泡都得闪三下,就是研发阶段没把所有变量都认真算进来。逻辑是这么简单——重了,动力杀伤力大;操作机制又和油车完全不一样,结果司机一激动踩错了电门,场面就崩了。
不过我得稍微收回一下刚才的话。说电动汽车事故多,是有点泛了。我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其实油车事故总数也挺吓人,毕竟普及率高。但电车那种失控感更突出,毕竟动力响应更快,这就得好好说说辅助驾驶的问题。作为一个老在一线混的人,感觉理想汽车和华为在这块真是沉默无声。理想手册里有句话特别尴尬:后向制动不认静止车辆,意思就是倒车刹车不一定管用,和我们平时想的不一样。余承东倒是说过一句,倒车想撞都难,结果车主翻车后一看说明书,都被硬怼了一句:亲,踩错踏板不赔哦。这服务态度,嗯……你说气不气人?
同价位里,比亚迪倒是反了过来,车里外挂的辅助驾驶系统多得像自带保姆,性能倒是厚道。甚至传言他们把失控带进赛道,真实感十足;感觉比亚迪是想通过极限测试,把事故率当成研发标尺。说白了,比亚迪兵行险招了,把问题摊出来,逼着系统和司机磨合。不过这种做法里有潜在的安全隐患,像是逼自己跳坑的痛苦过程。
说到这,不由得想问你们:如果辅助驾驶系统都不靠谱,真心还能信主驾吗?辅助驾驶到底是给我们添安全感,还是添了个心病?
我上次去维修店,和修理工聊起这事,他随口说,其实电车的电门有点像你家老式收音机那回旋钮,灵敏度差一丢丢就全盘乱转,初学者受不了。我一听,顿时觉得这比喻真贴切。就像你误把音量当频道转台,结果音响炸了。同样,电门的反应机制没调试好,司机踩错时,车子就跳了发令枪。
刚才我翻了下相册,发现去年试驾宝马i8的照片。记得那天,我坐进去时紧张得不行,油门轻点,车头一下冲出去,吓得我差点把心脏攥成拳头。和电动车那种突然提速的感觉有点像。结果我想,这种急促的动力反馈,真的太考司机的临场反应和预判了。
所以说,有的人把责任往车上推,也有人说这命就是注定,你觉得呢?事故九成是人的主观判断失误,这没错,但到底是人没准备好,还是车没协同好?这两条线如何平衡?有点纠结。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咱不能光批评,得说说挪威的做法嘛。他们立法要求四轮电动车主接受至少8小时的专门培训。据说事故率下降了43%(估算,没查官方数据),这数字够惊人了。但是咱这个行业内部都有人私下嘀咕:真训练,就能顶用吗?或许这更多是行为规范和安全意识的提升,毕竟车没变,命运靠人把控。
讲真,这培训是不是某种强制适应期?它效果咋那么明显,是不是我们也得试试?我倒是没详细考证过,光听说的,先按下不表。
辅助驾驶系统的量产和迭代,供应链里面其实很讲究。有点像你家炊具,打算添把新的炒锅,你得先确认锅柄螺丝能不能耐住油温,有没有安全隐患。车企全球找芯片和零件,有时候就是被锅柄卡住脖子。你说一个辅助系统不好用,是因为软硬件没适配好,还是半路出品,让整个锅柄松了呢?还有得看供应链做到哪个环节,就算很棒的设计,拼到可能就成了个泡汤。
提个问题,你们觉得传统油车的老司机上电车,是升级还是掉坑?体验差别到底大不大?我体感是比想象中复杂,尤其是新手那几个月,电车和油车驾驶逻辑是不一样的。
我这人小性子,看到某些品牌卖点里吹辅助驾驶多智能,心里还挺嫌麻烦。我自嘲一句,有时候这种AI味十足的文章真没人愿意细看吧,都看不懂?也确实得有人说说,别活成踩错电门赔不起的尴尬梗。
说回车,几乎所有电车事故,背后都摊着一个踩错踏板的故事;但为啥踩错,往往是车和司机协作关系太生硬。技术不是万能的安全网,却成了侥幸心理的赌注。
明天我还得去一个4S店,买菜车主跟我抱怨辅助系统莫名失灵,吵得车里比菜市场还热闹。说不定,这才是电车安全最真实的日常——不完美、带点尴尬,且必须面对。那你,开电车时,会不会也被这脚踩鹤膀绊住过?
全部评论 (0)